教案分享可以激励教师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有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沉与浮教案篇1
一、 教材依据
未来出版社 中班下册《科学》第34页。
二、 设计思路
孩子们在游戏及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会沉在水里?等等,为了满足中班幼儿园强烈的好奇心,并结合《纲要》关于“科学”方面的目标,我让幼儿亲身探索身边的科学,让他们自己去接触沉浮的现象,并对沉浮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和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科学学习活动。
三、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使沉下去的,哪些是浮起来的,并学会分类。
2、使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了解物体具有浮力这一特性。
3、激发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4、充分晕用一些实验材料和多媒体来辅助幼儿更好的完成实验,更清晰地感知沉浮现象。
四、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的`特性,并能按照要求完成实验。
五、 活动难点
培养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六、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积木、乒乓球、玻璃珠、塑料瓶、铁钉、塑料、泡沫、石头、树叶、硬币、钥匙、筷子、指甲刀等
2、每组一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3、记录表、铅笔。
4、透明的水槽一个。
5、图片(会浮的物体)。视频播放:轮船、小木船、竹筏、救生圈、小鸭子游泳。
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律动《小小椅子转过来》
2、老师: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老师桌子上放着什么东西?(展示装满水的水槽)
3、教师出示筷子、指甲刀、大块积木、钥匙四种材料,请幼儿猜测把他们放入水里会出现的情况。
4、幼儿猜测后,教师依次实验来验证结果。发现有的是沉下去的,有的是浮起来的,告诉幼儿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叫“浮力”。
(二)、浮沉小实验
1、教师展示实验的材料,交代具体的实验方法和记录方法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
2、教师在每组选出一个记录员,然后分发实验材料,组织幼儿开始实验。
3、全班幼儿分六个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三)、浮沉材料分类
1、展示幼儿的实验结果,教师用实验再次验证,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奖励。
2、请四个幼儿到前面来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并集体复习依次实验结果。
(四)、活动延伸
1、告诉幼儿“浮力”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播放图片(木船、竹筏、轮船、救生圈等)
2、请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八、 活动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课,由于这种类型的活动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开展的较少,幼儿显得格外兴奋,参与的热情很高。“浮沉原理”本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这节课我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展示实验结果、材料分类等环节,让幼儿充分感知物体的浮沉现象,课堂效果较好,活动目标基本达到。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少数幼儿纪律不够好,课堂场面一度较混乱,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的,在以后教学中,课前准备方面我还要多下功夫,以便更好应对课堂突发情况。
科学沉与浮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教具:教学大书
学具: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二、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师:图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四、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沉与浮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2、能坚持较长时期的观察季节变化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科学知识
1.知道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认识四季变化对动物、植物行为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用阅读资料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四季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不同季节里的动物、植物的图片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板书:一年四季
2、展示一年四季变化的图片。提问:说一说下面图片各是什么季节?
3、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春夏秋冬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教师板书一年四季的主要特征。
二、新授:
(一)四季对我们的影响——学习合理安排作息
1、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四季的变化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请看我们学校各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
2、出示学校的作息时间对照表。(要将四个季节的作息时间表综合为一让学生观察)
3、你发现各个季节的安排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4、你觉得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二)、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形态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改变,我们知道些什么呢?小组里说一说。
2.ppt出示蜜蜂的四季变化图,总结一年四季蜜蜂在做什么。讨论: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有这样的变化呢?(梅花鹿、雷鸟等)
3、提问何为动物冬眠?(动物冬眠,是适应不良环境的一种方法。动物冬眠期间,不吃也不动。呼吸次数减少,体温也下降。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也相对减少。)
4、你知道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吗?
冬眠的动物:蝙蝠、蛇、刺猬、乌龟等
迁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
加厚自己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乌鸦、麻雀等
储存食物:松鼠、蜜蜂、蚂蚁等
产卵过冬:螳螂、蝗虫等
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苍蝇和蚊子
5.ppt出示银杏等植物的四季变化图。体会四季对植物的影响。
百花齐放的春天、郁郁葱葱的夏季、硕果累累的秋季、万物萧瑟的冬季。四季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可真不小,让我们留心观察,发现更多动植物随季节变化的秘密吧。
(三)做一做。
1、下列现象与四季变化有关的有:
猫捉老鼠 青蛙、蛇冬眠 工人工作
日落而息 鸟吃虫子 大雁南飞 春耕秋收
2、植物在不同的季节里有不同的状况,一般来讲:百花齐放是( ),快速生长是( ),硕果累累是( ),植物休眠是( )。
3、连线。
春季 荷花
夏季 梅花
秋季 迎春花
冬季 菊花
(四)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做好纪录(可图文结合)。
(五)小结。
科学沉与浮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 感知轮子的作用。
2. 体验轮子自豪的情感。
活动准备:
1. 环境中布置各种有轮子的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2. 图片和磁带。
3. 从废旧杂志上剪下的各种有轮子的和无轮子物体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了解轮子的作用。
1. 蜗牛走路很慢,溜冰鞋来帮助它,乌龟走路很慢,滑板来帮助它。
2. 你们想一想,有了有轮子的溜冰鞋和滑板的`帮助,蜗牛和乌龟的走路会怎么样?
二.听听轮子的自述。
1. 大家都说,轮子可以帮助我们“走”得快。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轮子自己讲的话,看看轮子会怎样帮助我们。
2. 结合图片讲述《了不起的轮子》。
3. 听完后,请有说说轮子是真样帮助我们。
4. 你还知道哪些东西也有了了不起的轮子?
三.分类活动。
1. 请幼儿按有轮子和无轮子,将准备的图片分成两类。
2. 请幼儿说说它们的不同,进一步感知轮子的作用。
3. 请幼儿添画轮子。
科学沉与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科学沉与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
(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板书设计:
4 蘑菇
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作业设计:
填空:
1、蘑菇是( )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 )也不属于( )的另一类生物。
2、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 )、( )、( )、( )、( )等。
4、细菌对人有( )两方面的作用。
简答:
请介绍3-5种你熟悉的食用菌的颜色、形状等。
科学沉与浮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