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应在教案中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和教学重点,教案的准备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矛盾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矛盾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同学们,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就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来个成语大比拼好不好?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幻灯片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自给自足自觉自愿自力更生自告奋勇自强不息自食其力自愧不如自由自在自知之明自不量力自欺欺人自暴自弃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自相残杀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吹自擂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成语接龙。
成千上万—万马奔腾—腾云驾雾—雾里看花—花言巧语—语重心长—长年累月
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知故问—问心无愧—愧不敢当—当机立断—断章取义—义无反顾—顾虑重重—重见天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穷水尽—尽心竭力—力争上游—游山玩水
4、简介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也有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但这些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5、同学们,今天老师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的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生疑惑)
师:怎么啦?
(师看看外面),今天的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生笑)
师:又出问题啦?这也是矛盾的?板书“矛”“盾”“矛”是什么东西?(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又是什么东西?(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不是两种东西了,它就产生了新的意思,那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些句子,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例子,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自相矛盾的事例还很多,知道这“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吗?
简介韩非子“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后同桌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楚国卖矛盾戳穿夸口锐利坚固张口结舌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抓住“夸口”理解课文内容
师:在文中,用了“夸口”这个词,来说那个卖矛又买盾的'人,“夸口”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夸字的上面是个什么字?(大)。夸口就是说大话。夸口就是说大话,文中的楚国人,说了什么大话呢?出示: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读句子,要读出“大”的感觉。)(自读、指名读、齐读)
现在,我们把句子变一变,加上一组关联词说一说。(我的盾坚固得很,无论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现在我们再来把句子变一变,改用第三人称转述来说一说。
(他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师:能不能再变一下,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出句子的意思?
出示: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也用上面的方式变一变,说一说。
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说大话好不好?
2、(遮住夸上面的大)看看下面是个什么字?亏可以组成什么词?(吃亏、亏损、盈亏)
3、说了大话就要吃亏,楚国人说了大话,他就要吃亏了,他吃了什么亏?(当有个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怎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板书:张口结舌)
4、张口结舌什么意思?(由于理屈、紧张或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5、我们把问的人的问题画出来,并试着回答他的问题。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结果?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他的盾(),这跟他说的“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相矛盾;如果矛戳不穿他的盾,这说明矛不(),这根他说的“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相矛盾。也就是说,他说的两句话不能同时成立,要么前一句不对,要么后一句不对。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比喻——
生: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抵触。
师:是呀,你们看,本来矛和盾都是两种兵器的名称,为什么现在却用来比喻一个人的言行前后抵触呢?正是来源于故事中这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说话前后不一致哪。
6、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让我们捧起书,再次走近这个给后人无数启发、至今仍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吧。
五、教学反思,提升认识
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交流。)
六、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矛盾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矛盾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成语故事,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寓意。
2、自己所知道的成语故事。
活动准备:
矛和盾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活动过程:
一、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出话题。
1、教师提问:你们认识这两样东西吗?它是什么?是做什么用的?
2、教师小结:这两样东西是古时候打仗用的武器。长长的,一头有锋利的尖刃的叫矛,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这个椭圆的铁牌叫盾,它很坚固,是用来当住矛的。
二、游戏《成语对对碰》,巩固所学成语。
每两个幼儿为一组选择两张图片,组成一个成语。游戏进行2—3次。
三、听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1、幼儿边看大图书,边猜故事情节。
2、告诉故事名称,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
3、通过探望与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告诉我们说话、做事前后一致,不能对立。
四、告诉幼儿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五、幼儿学说故事。
1、幼儿自由结伴,自由讲述故事。
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事。
六、以表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学过的成语。
1、教师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2、个别幼儿做动作,幼儿猜成语。
3、教师出示成语字卡,幼儿做动作。
4、在音乐伴随下,幼儿自由发挥表演成语。
活动反思:
开学初,执教《自相矛盾》,原本信心十足,特意邀请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来指导作课,但一堂课下来,却让我汗流浃背,面红耳赤。
上课伊始,我是这样设计:
1、先板书“矛盾”,让学生谈谈对矛与盾的认识。学生对说的很好。
生1:矛就是古时的一种进攻的兵器,可称为长矛。
生2:盾是古时战场上用来防御的武器。
2、分别出示了矛与盾的图片,让学生从形态上更直观的认识它们。
3、用矛和盾可以组成一个成语(自相矛盾),你们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吗?
(一生很顺利的讲完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进行到这里,还是比较顺利,学生回答的也很精彩,但好景不长,我没有调控好课堂。
文中有两句话是卖矛与盾的人说的,原句是这样:“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他说话的语气,我从夸口入手,让学生理解夸口的意思,学生说的很好,但我没有注意倾听,同时学生在读这两句话的时候,总是读不出夸口的味,这时我就开始紧张了,因为上课之前我也没有练过该怎样读,很想范读,可后面坐着那么多的.老师,我一时头脑懵了,更不知道如何指导读好了。
而接下来的教学,就很快陷入一种混乱状态,课前的预设完全打乱,我的心不禁怦怦直跳,而脸庞不时有豆大的汗珠流淌。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次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己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没能吃透教材,导致不能自如把握。二是对预设好的教学过程过于依赖,没能灵活地处理好生成的问题,不能把握教育契机,调控课堂的能力急需提高。四是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读自悟,自由表达的空间太少,更多的时间是在唱独角戏,牵领学生太多,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及表达欲望。
矛盾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书写生字“矛、盾”和理解“夸口、张口结舌”等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精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成语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理解成语的寓意,养成良好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8、成语故事)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轻声读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读生字表中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三、精读与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成语中的矛和盾仅仅是指那个楚国人买的兵器矛和盾吗?
3、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句,在交流讨论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预设:“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导朗读好人物语言。
这个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果怎样?“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周围人怎样看他?
你又怎样看他?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文章为什么到这就结束了?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
1、用今天学到的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个成语故事。
2、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更多的成语。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盾坚固都戳不穿自相矛盾矛锐利都能戳穿
说话前后抵触矛戳盾会怎么样
矛盾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括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括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4、5句讲的是,当他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需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
矛盾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掌握诗歌的内容,会用不同的语气朗诵诗歌,较有感情。
2、对做大班小朋友有份自豪感。活动准备:配乐的诗歌朗诵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教师讲述自己的遭遇“有一天我到一个幼儿园去参观,碰一个小朋友正在帮弟弟妹妹穿衣服,我问他:“你是哪个班的?”他自豪地对我说:‘我是大班小朋友!’我夸他真能干,他说‘这些是我应该的’。他还朗诵了一首诗歌给我听,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诵诗歌两遍。
3、引导幼儿掌握诗歌内容
(1)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诗歌里小朋友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4、幼儿跟老师一起朗诵诗歌两遍,学习新词“夸奖”
5、分句练习。老师一句,幼儿一句,也可反过来。
6、将幼儿朗诵的进行录音,并欣赏。最后请声音响的大声朗诵一遍。
活动反思:
在这个活动中,其中有一条目标中指出学用不同的语气,分析整首儿歌中有疑问句。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思维武器。我们在与人交往中依靠语言接受教育得以成长,也借助语言交流、相互了解,语言中的语气表达的方式和运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气表达是语言表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了一个人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感染力度。而我们小朋友现在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时期,如果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与帮助,孩子便可事半功倍地掌握语气表达。语气顾名思义,就是说话的口气,是说话人的态度。我们通常在说话时,特别是与他人交际时,要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语气形式。反观在以前学习儿歌的时候,幼儿往往在念的时候往往注重的是学习儿歌中的`句子,而忽略了使用语气有感情的表达儿歌中的意思。正如《指南》中说的“幼儿的语言能力实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要让幼儿理解其中意思,也要将其运用起来。比如疑问句,让幼儿用提问的方式先感受疑问的表达方式,再延伸到儿歌中,让幼儿用疑问的口气来表达儿歌。对于大班的小朋友在学习的时候,我们更要在会念儿歌的同时让幼儿在情感表达上也更深一层。
矛盾的教案篇7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重点词语在意思。
3.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样方式的朗读,熟读课文。
2、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自相矛盾》让学生明白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笑话的道理。
2、《画蛇添足》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二、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1、读。读正确,读流利; ○2、译。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 思; ○3、悟。明白文中道理; ○4、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
(三)、指导朗读课文
1、 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1、戳不穿——说明 盾坚固矛不锋利 ○2、戳得穿——说明 矛锋利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诵读背诵,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 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2、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文言版寓言成语故事。
矛盾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小班蚕的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