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进一步的表达自我,我们需要将心得体会写得出色,一份有意义的体会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去积极的指引的,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声乐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声乐心得体会篇1
美育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中若全程渗透美育,能给学生以美的启迪,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本文主要论述了当前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审美教育进行概述,分析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措施。
审美教育的概述
在当前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整个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这样学生也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在实际中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真正地将音乐技能教学和基础教学融入其中,渗透到艺术体验中。当前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已经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将识谱、专业乐理知识作为教学的核心,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感。通过教师的引导,需要设置情景主体,将音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以更为有效的形式展现出来,学生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创造音乐。当前,在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正向着师生互动、学生主动实践的方向发展。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书本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去感受音乐的美感。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审美教育措施
充分挖掘审美内涵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需要教师的引导,充分挖掘其中美的内涵。在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主要是由和声、角色、节奏、旋律共同组成。例如,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感受《二泉映月》中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感受旋律之间的变化,可以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体会其忧伤、凄美的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节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通过感受节奏变化,去体会《渔舟唱晚》作品中的内涵,去充分地感知作品中的音乐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们去联想渔民在捕鱼时的欢快心情以及在收网过程中的紧张、期盼情绪。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作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审美从哲学角度来看,是事物对立与统一的证明。音乐教师在帮助学生培养审美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去感受世界的美。由于每个人的感知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给对美下一个死定义,也不能去框住它。作为教师,就需要培养学生去感受美,形成正确的审美十分关键,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受到熏陶锻炼。对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方向去感受美。由于音乐中会包含深刻的文化和寓意,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体验,学生可以发现美是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上的感知。但是,我们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又会随时随地的忽略美。如,傍晚的晚风,我们需要认真地感受它才能够感觉到它的美。这时,有的孩子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风是无形的,我们又怎么能够触碰到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审美的情感去向学生解释如何触碰,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触摸,而是在意识中形成的对夏日晚风的见解。教师需要认识到在小学时期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意义,在音乐课堂上利用正确的授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情感
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想突出审美教学的意义,就需要从学生的年纪角度出发,不断完善审美教育情境,以此挖掘其中的美的形式和教育内涵。首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感受艺术中的美。将美升华为动力和欲望,这样学生也可以在音乐中表达自己的内心。音乐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就包括很多角色、和声、节奏、旋律,能够让音乐有不同的声音。例如,教师在讲解《送别》这一首歌时,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作品背后的内涵,进一步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体会其中的情感,聆听节奏的变化,在音乐中发挥人声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去体会其中的情感。其次,学生在掌握相关内容之后,经常会利用循环记忆的方式。为了确保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当注重课后教学,这对学生们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可以复习所学过的音乐作品,再加上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关注音乐、学习音乐的好习惯。只有长期进行音乐熏陶,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学习《芬芳茉莉》这一首歌时,为了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合理的课后作业。由于该单元学习的歌曲都与茉莉花相关,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歌唱之后,应当让学生唱给自己的家人听;让学生通过网络方式来搜集更多有关茉莉花的作品;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对茉莉花进行编曲的创新,利用自己喜欢的风格来创作,或者用不同的乐器编成音乐;也可以以舞蹈、歌曲相结合的形式,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们的音乐创造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茉莉花中传递的情感进行深刻的体会,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丰富的音乐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
入的背景之下,小学音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音乐技能、音乐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与此同时也应当将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融入其中。通过音乐欣赏、表演、创作等各种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1]范柳柳.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探微[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09):72.[2]杨红林.中小学音乐审美教学方式探微[j].新课程研究,2019(27):63-64+67.[3]邓枫滢.小学音乐审美教学与多媒体整合探微[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07):78.[4]孔颖.审美音乐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课堂实施的局限性探究[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08):92-93+89.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都逐渐趋于成熟,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时期。音乐课程作为艺术学科,可以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通过让学生欣赏优美的音乐、学习简单的歌唱,能够锻炼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综合素质。虽然我国教育改革正在不断深化,但在音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声乐心得体会篇2
20xx年xx职业大学重阳联欢会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她会给许多人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程扬老师评价说,这场演出的总体艺术水准不亚于xx大学的同类演出。
这里特别想说一下两个无伴奏合唱。这两个无伴奏合唱分别由xx职业大学离退休二组的xxx老师和xx老师担任指挥,由同样来自离退休二组的xx老师和xxx老师担任领唱。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奉献精神、演唱水平、指挥技术,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人曾觉得我们选择无伴奏合唱是太高看自己了,能搞好有伴奏合唱就不错了。其实我们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乐队,如果选择伴奏,只能使用从网上下载的伴奏音乐。但是现在网上的伴奏音乐,一般的都是和声音乐,没有主旋律,除非你选择一些很老的歌曲。对于老年人来讲,这种没有主旋律的伴奏音乐更难以掌握,而且没有随意处理的自由。从演出现场效果看,无伴奏合唱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因为如果我们不采用无伴奏合唱的话,只能采用伴奏带。而目前我们演出现场的音响设备和调音人员的水平是非常有限的,伴奏带有时并不能起到一种好的效果,演出现场曾有领导让调音人员降低伴奏带的声音。同样原因,由于音响设备和调音人员的水平所限,现场演出时的领唱和合唱之间的和谐度,也不如在教室里排练的时候,因为排练时不用音响和调音人员。总而言之,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无伴奏合唱的形式,还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在选歌方面,我们选择的是流行歌曲。这些歌曲好听易唱,在社会上传唱度还是比较高的,只不过在老年人当中,可能有些歌知道的人不多,这次成功搬上舞台的《当你老了》就是这类歌曲。我们已经练唱过的《梨花又开放》、《贝加尔湖畔》、《只要平凡》、《玫瑰的芬芳》(中文原歌《把悲伤留给自己》)都属于同一类,接下来还准备继续按这种思路选歌。
有朋友认为,合唱必须选艺术歌曲,用美声唱法。这可以作为一家之言来听。我们不走这条路,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在我们活动的院子里面,已经有开放大学的三个声乐班,其中有用美声唱法教艺术歌曲的,也有偏重于教京剧唱段和京歌的,愿意选择这些唱法的朋友可以去这些班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这些唱法。我们选择的路线,就是用自然本色的声音去唱流行歌曲。从演出效果来说也并不比其他唱法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许多人的嗓子并不一定适合美声唱法,假如再没有很好的老师精心指导,很可能越唱越难听。与其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用自己本色的声音唱好流行歌曲。邯郸学步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老了。唱得愉快一点、好听一点就可以了,什么唱法,那是不重要的。
声乐心得体会篇3
吴洋带领学员做汇报演出。
记者 张桂英
“我就是一名普通的老师,我没有那么高大上的,上好每节课,站在讲台上传播好知识,是我应该做的。”面对记者的采访吴洋很低调,但长期教学取得的骄人成绩,却无法遮掩吴洋的“不普通”。
吴洋,硕士研究生,2008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专业,是一名很有能力的80后声乐教师,现任教于黑龙江开放大学。提到黑龙江开放大学,人们可能会觉得陌生,但一提她的前身——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几乎无人不知。隶属于黑龙江开放大学的黑龙江老年开放大学,采用传统面授与互联网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专门面向中老年人开展教学和培训。
2017年老年开放大学成立之初,学校主要领导找到吴洋,希望她能担任声乐课教师,并说以她的声乐演唱技巧、学历和教学经验等教老年大学的学生有点“屈才”了,但吴洋不仅愉快地接受了,还认为这是一个“机遇”——她说:“正规音乐院校的专业学生,谁都能教好,能教好这种没有基础、年龄较大的学员,才是一种挑战。”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对老年教育不完全理解,认为就是哄一帮老头老太太玩呗!但在吴洋的心底,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国家为什么下大力气发展老年教育,因为随着人口老年化趋势不断增加,我国已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这就要求国家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满足老年人,更要注重老年人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发展,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年大学的兴起和发展,就是为退休后的老年人提供一个为生活增添色彩、为健康加油充电的平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帮助更多中老年人走出家门,学声乐、学唱歌,更好的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使得他们乐观、开朗、自信,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是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益方式。
职责神圣、使命光荣,带着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吴洋全情的投入到老年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声音不同于其它乐器,看不见摸不到,需要老师用语言去描述,用声音去表达,而老师的演唱示范尤为重要。声乐艺术的“童子功”加“科班出身”,使吴洋对做好老年大学的声乐教学自有心得:用教正规艺术院校学生的方法教老年大学的学生。当时面临很多质疑声,说这样教学内容难,不适合老年人。但吴洋不以为然。她说,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所谓的声乐技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哪位老师一点就透的,而是从学习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只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抱着这样的信念,面对眼前这些零基础的“大龄”学生,吴洋没有降低教学标准。课堂上,她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用耐心细致一对一地指导教学。刚开始,有些性格内向或是基础差的同学不好意思开口,吴洋就热情地邀请、由衷地鼓励,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呼吸、发声;渐渐地,在吴洋的课堂上,没有“不开朗”的学生,没有“默不作声”的听众,同学们都积极“表现”,开心地与“小老师”互动。
变化最大的是一位名叫周凤德的学员。2017年,70岁的周大叔刚来上课时候张不开嘴,咬字发音等都不标准,在吴洋的鼓励下,一直坚持上课,5年过去了,如今周大叔不仅可以站在台上大声演唱,而且越唱越年轻。亲戚朋友都说他像变了个人似的,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开朗。
吴洋的学员们参加“庆七一”教学成果汇报演出。
“我特别喜欢吴洋老师,每次上她的课,都非常开心,还收获满满,就是一种声乐的享受。”跟着吴洋老师学习了5年的学员冯湘滨,一提起老年大学,声音中都充满了喜悦。在电话中,她告诉记者——我退休时刚好黑龙江老年开放大学成立,当时就是冒懵报了声乐班,也不了解老师是谁。通过这5年多的学习,我感觉自己太幸运了,遇到年轻美丽的吴洋老师,不仅增长了技能,更收获了无数快乐。
“吴老师教学方式灵活,还特别有耐心,我们都亲切地叫她‘小老师’。刚入学时,我是声乐盲,不识谱,连7个音符都记不住,更别说视唱、练耳了,但在‘小老师’的课堂上,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耐心细致的因人施教,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我们不识谱,吴洋老师就拿着简谱,用手指一一对应着音符教学生练习;还有的同学不会发声,不会运气,吴洋老师就走下讲台,手捏腰两旁或让学生用手去感受,自己亲自示范给学生。凡此种种,让我们愉快地增长了知识,学习了本领,也都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课。” 冯湘滨说。
2021年7月,在黑龙江开放大学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上,吴洋(前排右二)光荣获评“优秀共产党员”。
学员的认可就是最大的嘉奖。5年来,吴洋老师的声乐课成了老年大学最抢手的专业。如今每期50个班额,非常抢手,一些老学员连学了5年,已经把这里当作退休生活的一个快乐加油站;在“小老师”的带领下,时常登台参加各种演出、汇演的“大学生”们,更是感觉开创了自己精彩的新人生。
不过,面对学员的感谢与各界的赞誉,吴洋依旧谦虚满满。她说,这些退休学员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特别认真的学习态度也使我深受教育,音乐让我们联系在一起,我愿做那个人,不为名利,只为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传播快乐、传播爱!
声乐心得体会篇4
在李成平老师对我们教师声乐的培训中,我颇有心得,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学习声乐懂得在唱歌中声乐技术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在培训期间我懂得了声音的艺术、正确的唱歌的姿势、歌曲乐器的三要素和歌唱的呼吸等等。
我深深的体会到声乐艺术很要时间来打磨。它不但要有兴趣、要有科学的发声方法、要有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还要求你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综合素质,甚至具备内敛和张扬的性格。我越发觉得,声乐就像是登山,登得越高越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巨大而持久的耐心。但到具体连声时或唱歌时,总会出现一些气息不知如何用,喉咙不知道如何打开,歌唱不自然等现象。对我这个初次接触声乐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困难,但我一直在稳稳地迈着每一个脚步,并且依然享受着整个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这其中一定和李老师出色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歌唱时无论自己心情如何,在歌唱的'那一刻也要努力做到“微笑”的心态,这是作为一个歌唱者始终应该做到的第一件事。另外,我们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内在修养。
还记得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对着那么多人演唱并且还得到熊老师赞扬时的狂喜,还记得第一次跟李老师上完课,回到家听到自己的声音竟然是那么的干涩难听时的落寞和失望;还记得第一次通过正确的方法找到共鸣和基音时的畅快和踌躇满志。
这次来进修学院进修给我带来的提高真是太大的,让我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都有了进步,更重要的是,我学会如何去学习了,我相信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在进修学院里学到的知识将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受益匪浅.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回到学校以后我会把我所学都用在培养下一代学习声乐孩子的身上,希望能为提高我们当地声乐教学水平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会把我对进修学院的感谢之情化作我工作的强大动力!
最后要特别感谢李老师,是您让我触摸到了声乐,是您让我的生活变得比以前更加丰富多彩,是您让我找到了自信,是您让我明白自己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好每一件事情。
声乐心得体会篇5
11月19到23日我很荣幸能获得了这次我镇文化站与学校推荐,前来我县参加xx县第三届声乐培训班学习的机会。这次培训学习中教授我们声乐的是xx市艺术学院声乐专家xx老师,一位对声乐和发声非常有研究的资深教师;还要xx市群众文化艺术馆馆长严尚之老师,教授了我们如何教会学员合唱的基本艺术;还有我县文化馆的xx老师教授了我们音乐的基础理论。
通过这次声乐培训令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声乐学习方面有所突破。对于每一节声乐课我都是全神贯注。通过张老师的教学,我更进一步掌握了声乐的一些基本技巧和基本概念,但还有待实践,加强练习。有的人说,这个老讲理论没啥用,但我认为作为一位音乐教师是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当我们能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讲解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去科学实践和正确感知,从而促进我们教学的效果。
11月20日上午xx老师的第一讲,讲述的是学习声乐歌唱的呼吸,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三点:
声乐歌唱时必须注意的:
1、首先是从呼吸开始的;
2、以腹室呼吸的控制,保持吸气的方式并保持给、叹气息的状态;
3、吸气保持腹部丹田充气鼓起,呼气要慢慢把气呼完。并结合打嘟的方式练习唱12345。下午第二讲教授的内容是歌唱的呼吸与发声。
其中使我体会最深的是,歌唱时发声的关键在于:
1、必须以正确的状态,可加强腹部肌肉力;
2、以音腔与哼鸣的声音状态。音腔方面注意喉咙状态打开、充分打呵欠的状态;哼鸣方面要注意气息的支撑。并进行了哼鸣的练习:小声呼气哼鸣,哼鸣声于头部。并以“母、母、母。”音练习哼鸣,了解到“咪、吗”mi、ma。音从低到高音练习,找到声音的支撑点。接着让个别学员上台试唱,老师点评并且辅导歌唱。
在老师对学员的试唱点评与辅导中,我了解到了歌唱时:
1、要注意处于正确的状态,不要乱动;
2、男中音该注意腹部与胸部的力度,气息与部位气息的控制。
3、高、中音的转变,是着力以气息的控制,以及力度的支撑点;
4、注意声音的统一,气流的回荡于转变;
5、注意咬音要准确。通过老师示范,以及对我们发声指导,我似乎有那么点感觉了,由于时间关系,剩下的课马老师给我们当中的个别有代表性的学员做了指导和分析。让我们更加直观了解声乐教学。
21日下午是我县文化馆xx老师,给我们教授音乐基础理论。
其中讲述的内容包括:
1、为什么要学习简谱?
2、介绍了声乐的七个基础歌调cdefgab的调号,以及拍子号2∕4、1/4、4∕4等。
3、介绍了全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
4、讲述了歌谱中的倚音号、升号、还原号、降号。
22日上午龙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小节线与结束线与颤音符号和顿、强音符号的认识。使我们的乐理知识得到了巩固。
下午是xx市群众文化艺术馆严尚之老师,给我们教授了音乐基础理论与作品的分析。首先结合谱子作品分析给我们理解作品拍子,以及介绍连音符号的意义,它是音乐的旋律线。23日上午结合作品分析体验歌曲的高潮在于副歌部分,并且以“135i”来练习循环音。并且还给我们介绍了节奏结构,即把相同的音连起来表示延音线,把不相同的音用⌒连起来表示旋律线。严老师在以作品分析之中教会了我们如何合唱效果才是最理想的。从中给我体会到了,要想使自己歌唱得好,“听、想、唱”尤其重要。严老师所说的这个“听”是指我们要多听优秀的声乐作品,听那些歌唱艺术家是如何利用熟练的发声技巧,如何控制气息,去表达作品的内涵,去感染听众。不断的听,然后不断的模仿,大家都知道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在听的同时,我们要想,要思考,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再通过自己唱来检验自己想的做到是否正确。将这三者结合,且不断实践练习,我想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声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不仅需要我们不断的找老师上课,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刻苦训练。无论学到什麽程度,都不能忽略每日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发声方法,掌握歌唱器官的构造和机能,才能更好的调动其能动作用,使其更好的为表达歌曲的内容服务。我深深的明白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到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素养,不仅需要自己有较为高超的歌唱技艺,能为学生做最为直观的示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很好的指导我们的学生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用歌声透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表达其思想感情的音乐艺术。
非常感谢我镇文化站和学校给我这次前来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加感谢我县文化和体育局、教育局、文化馆能够给予我们提供这样的一个声乐学习深造的机会。如果以后还有机会我会更加的珍惜的。
声乐心得体会篇6
有幸听了邹老师一个学期的声乐课,感觉受益匪浅。让我这个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渐渐对音乐入迷了。
犹记得第一节声乐课,邹老师并没有循规蹈矩的给我们讲述乐理知识。而是别具匠心的给我们上了一节社会课学,他幽默风趣的讲风,让大家忍俊不禁,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陶冶情操这么简单,而是我们步入社会的敲门砖,更是我们抓住机遇的利器。还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没有艺术的存在世界将会像一张没有色彩的画纸一样豪无生气。
发声练习
以往的发声练习都是以发mi和a为基础的渐进音阶练习,但是邹老师教给我们的却是si和ha的气声,长si短si,si和ha结合,浅显易懂让人一学就会,很快就入门了。肚子一吸一吸的像小青蛙一样,靠的不是胸腔练习而是肚子横膈膜的丹田之气,把嘴张大,把音发准,经过反复练习让大家掌握这种吸气吐气的方式。其实,好多人唱歌都不是正确的方法,我感觉这样的吸气吐气让我在唱歌时,比较轻松相对以前的胸腔呼吸法,而且,这种放法不费嗓子,完全是气力。老师还让我们多加练习,像走在食堂路上什么的,不要害羞。那堂课我们还唱了原先想唱都不敢唱的青藏高原,有了高音区的小技巧,全班几乎全唱上去了,感觉像做梦一样。大家都很是兴奋,觉得唱歌也是想象中那么难,对自己都充满了信心。发声练习,每天必练的,需要坚
持,这样声带才会发挥出来,要不也是前功尽弃。
编舞练习
我们学习了怎么样编舞,现代舞和民族舞。老师让每个人想出一小段舞蹈,然后再结合在一起,稍加修编就有一套舞蹈了。而且效果还相当不错。编舞也是有很多技巧的,舞蹈是有三大特质的:动作、时间、空间,这三点在编舞时都要考虑进去,舞蹈用身体动作,在舞动中使其发生变化,赋予其形式、力量、品质,使其艺术化。编舞时,比较注重节奏,节奏给动作以活力。它构筑在强拍和弱拍交替进行的基础上。每个动作能够有它自己的节奏,无需音乐的支撑。节奏不一定以小节的形式表现出来,呼吸、激动也有节奏,节奏是运动的'脉搏 。所以这点很重要。后来老师还让我们进行了小组的编舞并进行表演,有效地调动了同学们表演的兴趣,在规定的时间激发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小组的协作能力。而后老师对我们所编的舞蹈进行了指导和点评,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造型练习
出场的造型往往和舞蹈联系在一起,出场出彩的话会让人感觉到眼前一亮,有时会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人造型需要的刚强感柔美感,两人造型所体现的肢体表现力,三人造型的层次感,还有四人造型,五人造型的立体感。以及多人造型的舒张性舞台表现力。舞台不是单纯的符号与造型,也不是单一的审美装饰,而是在特定的思想支配下对演出空间的构建和组合,有视幻的营造,有美学的升华,有深刻的哲理内涵,也有高新技术的探索和实践。课上并且学习了男女合
唱怎么排队型,例如对称型,交错型,传统型,大合唱的队形要求,基本原则是中间高四周低的原则,合唱训练时合唱形式可以有按声部划分,轮唱,男女合唱,夹带朗诵等等。
舞蹈学习
我们还学习了民族舞--藏族舞,藏民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同时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民族历史孕育下的若干节日中,几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为敬奉神灵和欢娱民众、借以把节日欢乐气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这使我对藏族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资料上的调查与研究:
藏族舞蹈热巴以铃鼓舞为主,是一种包括弦子、锅庄、踢踏、说唱和杂耍在内的带有综合表演性质的舞蹈艺术。相传为11世纪的流浪僧人米拉热巴所首创,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舞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而快,常作“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特技表演。从事这种表演的艺人也称为“热巴”。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跳舞时,脚穿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高潮时嘎然而止。 弦子舞——藏族称“谐”。流行于四川、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西藏自治区昌都一带。舞时围成圆圈,领舞者边歌边舞,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余者随之,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长袖,动作优美,曲调丰富,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
歌词内容也很丰富。
勒谢——藏族劳动歌舞。在劳动的同时,口中的歌与手中的工具及腿脚有节奏的动作相配合,使劳动成为边歌边舞的形式。在进行铲土、打夯、垛麦等强体力劳动时,勒谢歌具有很强的劳动号子味道。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藏族舞让我们感受到丰收喜悦之情,藏民们憨厚热情的气度,让我们在舞蹈中和他们一同分享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祝福。
通过这学期得声乐课学习,我受益匪浅,对声乐也有一定的了解,也知道了怎样运用所学来演唱歌曲,我最大的收获还是看见了感受到了学习一门艺术,要对这门艺术充满热情,有坚持不懈的韧劲,在这基础上再对它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与探究。
声乐心得体会篇7
唱歌是人的一种本能活动,越自然越好,我感觉最好的声音是在自然中歌唱,歌唱的方法与习惯,也应当依赖于身体的自然动作,歌唱也应该是全身的歌唱,并不是某个部位的歌唱。
一、好的声音需要有正确的呼吸来支持
很多歌唱者总感觉吸不进去气或者吸得太满,或者一吸把整个身体都吸僵了,造成气息不流动。我感觉吸气没有那么困难?,每一个身体正常的人都会有良好的呼吸。如果,你观察婴儿或者当你躺在床上睡觉时那种自然的呼吸,你会觉得那是最好的呼吸方式。把这种呼吸加上强有力的腹部肌肉加以帮助,就得到了深而富有弹性呼吸。婴儿本能和躺在床上自然的呼吸,到后来会出现不自然的改变,主要是我们人为的各种因素所导致,变成了不那么深而满的上胸来呼吸。不要把气息当成一个很难的问题,当你唱歌时感觉气不够用了,由于本能的反应,一放松就吸进气了。
依靠气息是对的,用气吸是不准确的,我认为要与自然呼吸相一致而且唱歌时不需要用太多的气息,一定要寻找一种用极小的气息置放声音的方法。所有气短的人都是用气过多的人,而且唱歌时看起来还很累,声音出来也是苍白无力的。凡是懂得唱歌的人,都只会用少量的气息,但却能获得很好的声音。
二、打开喉咙的关键
喉咙是声音发出的必经之路,如果开的不够大还企图发出一个丰满又圆晕的声音是不可能的。同时,喉咙又是气息呼出呼进之处,如果紧闭着,声音就会去寻找另外的出路,要不就会闷在里面。我们不应该认为嘴张大了喉咙也会同样打开,有时候看起来你外口张得很大,其实内口没打开,你把它张僵了,而且下巴也被弄僵了。歌唱时要感觉好像别人一拳把你的下巴打脱臼一样或者感觉唱歌时没了下巴。一位优秀的歌唱家,只需依靠呼吸的一点力度,而不需要人察觉到张大着嘴,喉咙就很自然的打开了。打开喉咙的同时面部表情必须松弛,嘴的两边也必须松开,同时使下巴自然的放松。我认为喉咙的打开很简单,就是一吸气就张开了,然后就顺着开始唱,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它就一直张开着,用了这种方法,你说话也可以,唱歌从头唱到尾都行,只要你里面的状态保持不动。
三、拥有好的说话方式是学好声乐必不可缺少的条件
我们应该把说话作为歌唱的基本前提,拥有一种好的说话方式,我感觉也是学好声乐必可缺少的条件。我去上海学习时,老师就说我的说话方式不好,方言太重,直接影响到我的唱歌。在那时,我才意识到说话方式也会影响到歌唱,我劝大家一定要改掉不好的说话习惯,好的说话方式是学好声乐的前提。
说话和歌唱是两种形式的声音,它们虽然不一样,但两个的感觉却一样,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忽略其中之一就意味着废去了另一个正确的发声和优点。语言的纯正,是正确歌唱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歌唱总是保持着说话语言的特点,不论它是悦耳的还是刺耳的。要建立用一种语言作为训练嗓子的方法,“意大利语言是最有旋律性和最适合歌唱的,由于意大利文具有丰富的元音,他是最好唱的语言,或者说对初学者更为有利。意大利文由于具有丰富的元音,无疑要比富于辅音的德文,或别国语言好唱得多,发生结构和发声器官在意大利语中,很少有大的变
动。”无数的元音保证歌唱者方便的连接到声音上去。所以,我建议大家首先要把五个元音发纯正,这是最基本的,辅音只是一带而过,元音是最最重要的。
四、自然音区的音在整个歌唱中的作用
自然音区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每个音都是有声带用最低限的张力和最少量的呼吸产生的。它是最容易而且不费力气轻松能唱出来的。
大部分学生高音唱不好,我感觉都是自然声区没有唱好、没有唱对,在自然声区唱歌就用很大的力气,以至到高声区用更大的力气,“造成发声器官越拉紧、越收缩,他们的腔体空间就越小,从而发出的音量也就更小;越是用大量过分压缩的气息;音高就越不准确,而且原来的音质也会越少、越不自然。”大家如果细心听卡鲁索的唱片了,你就根本听不出有什么音区的变化,他唱的高音我们听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它像高音,好像和自然声区一样而且一点也不费力,很轻松;其实就是和自然声区的感觉一样,前提是自然声区必须非常轻松的唱对。大家也可能练过,当你唱高音不舒服的时候,老师会让你先唱一个低八度的音,然后用这个音的感觉再唱高音,这样就能唱好。可见自然声区是多么的重要,我希望大家都能对自然声区有个新的认识,多唱自然声区,多想自然声区,不要急着唱高音,自然声区唱好高音随之就有了,这也就是水到渠成。
声乐心得体会篇8
唱歌,几乎人人都会,差别就在于唱的好听不好听了。在没有上过声乐课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唱歌还有许多方法和技巧需要掌握,对于怎样才能正确地唱出美妙的歌声,大家似乎一点也不关心,都是随着兴致来,非常的随意,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唱得难听也不在乎。
和钢琴课一样,声乐课也是小组教学,六人一小组。当开始上第一节声乐课时,我们小组的六个人都在到处找凳子,老师一看我们为找凳子忙的团团转时,问我们为何,我们都说上课要坐着上课啊呵呵,这可是我们一开始上声乐课就闹得笑话啊,大家都不知道原来上声乐课都是要站着上的,坐着怎能歌唱呢?有谁见过哪个歌唱家在舞台上坐着演唱的吗?没有吧,想想我们这帮无知的小家伙们就觉得好笑!
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如何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呢?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嗓音条件。但光有一副好嗓子是远远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良好的嗓音还必须经过严格科学的训练,刻苦勤奋的练习,在坚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获得美好的声音。
声乐课就是在给我们进行科学的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姿势在声乐学习当中的重要作用,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呼吸的状态,气息的运用,腔体的共鸣,影响着发声时整个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同时也表现出歌唱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歌唱姿势正确了,发声的各个器官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则往往会带来不正确的发音。第二是要会正确的呼气吸气。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的基础。发声方法的正确与发否,呼吸起着决定的因素。
但是光知道是不行的,要通过练习才能调整自己原来不合理的歌唱方式,逐渐学会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才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
声乐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
★ 开店心得体会8篇
★ 电力心得体会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