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教师在结束教学之后,都会认真写一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对内容思考的一种书面表达,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篇1
教学中,首先是自我感觉到老师学生都走进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时能较好地落实知识点并拓展,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整个课堂结构的安排上,能做到有快有慢,有高潮低落,让课堂有节奏感,有乐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够达到“美读”的目的。一上课,我以一首小诗导入学习新课,因为本课的语言优美华丽,在导入设计上也应与课文基调符合。而且这首诗也采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给孩子入情入境做好了铺垫。可以使孩子了解不同的季节雨的特点。也是此导入最重要的作用,诗中间缺失的秋天的雨可以使孩子们对秋雨充满了好奇,也对学习本课充满了期待。
可以说,这节课,学生将生活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读着课文,谈着生活,丰富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理解了这么优美的散文,使“晦涩”变成了“通俗”。但课堂确实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安排计划只能是预设的,而课堂是多变的。本节课下来没能完成教学计划,让我遗憾。主要是在第一段一些环节上花的时间的太多。第二段安排欠妥,在某些环节放开了没能即时收回来。造成时间不够。这也说明自己教学不娴熟,课堂把握不够。
课堂是多变的。课堂是遗憾的。课堂需要反思,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和反思中,带着新的收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堂。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篇2
伴着绵绵的秋雨,我讲完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结束了督导听课,心情很放松。
今天上午,教研室的领导来督导听课,我执教的是《秋天的雨》这篇课文。
?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名为写秋雨,实际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它的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特别适合阅读,因此,通过阅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听着窗外沙沙的秋雨声,绵绵细雨如丝,站在窗口吹着习习秋风,想到了伴着秋雨讲《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很有意境,上完课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有几个环节的设计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发散孩子们的思维。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运用学习单,检查预习
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语文同步学习中每课都有“课前自学”,我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设计了《秋天的雨》一课的学习单,由认读生字词到书写课后的生字,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有浅到深,有易到难,有效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为了落实预习的效果,上课就检查了预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了指导,起到对课堂学习的推动作用。
二、诗歌的形式,学习新课
这篇课文是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为了让学生体会朗读,在学生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诗歌的形式出示课文的五个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让学生有韵味的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内容,也以诗歌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耳目一新,提起了学习兴趣,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把秋天的雨轻轻的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到的特点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读出轻松舒服的感觉,品味出秋雨的特点。
三、创作诗歌,注重朗读
课文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第二自然段。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把第二自然段创作成一首简短的小诗,与课文内容相比较学习后,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指导学生逐句朗读,然后给学生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背景,让学生美美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想象画面,潜移默化中体会了课文写具体形象的好处。
四、学以致用、注重语言文字训练
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第二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句式相同,都先写把什么颜色给了谁,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拟人,而且学生通过朗读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然后在学生充分朗读、体会的基础上,出示葡萄的图片和句子:“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摇呀摇呀,摇出了丰收的喜悦。”然后再给出水果和植物的的图片,让学生看图仿说,学生说得真好,迁移运用达到了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语文课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落实到位。
五、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教学第三、四自然段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这两段,特别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述了深秋中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繁忙热闹的场面。我采取了比较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学生准备各种各样动物的头套,让学生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然后师生配合将动物准备过冬的繁忙而快乐的画面演出来,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少了老套和生硬的分析,学习效果很好。
六、正视不足,改进教学
教学中有亮点亦有不足。在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这一环节时,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稍短,还有最后环节由听歌曲《小雨沙沙》仿说《秋雨沙沙》,虽然学生学习情绪很高,但已经到下课时间,应该舍弃。以后改进这些不足。
今后,在各类教学活动中,我应该精益求精,和谐自然地生成,不求多,只求实,让每个学生在短暂的四十五分钟里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收获。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篇3
本学期第一次汇报课上了《秋天的雨》,在找资料时发现已经有很多前辈用过这个课做公开课,一个个资料仔细翻看过来,还是学到蛮多东西的。
课后结合老师的评课,反思如下:
1、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缤纷”,在这个环节,我提出问题:“秋天都把好看的颜色给了谁呢?”在学生找出后,我再出题:xx的银杏树,xx的枫树等,你能不能说得更详细一些呢?
聪明的`学生马上就知道让括号里填上相应的颜色,我再引导学生进行发现:这些都表示颜色的词语。接着出示与物品相应的图片,提问:这么多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书本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五彩缤纷。这一个环节的设计,还是可以的。不过纪老师提示说,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此让学生初步感知“鹅黄、橘黄、天蓝”之类表示颜色的词语;
2、在第二段,指导朗读时,我竭力想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而寄情于读,我在变换句式、抓重点词语这些方面用力,但却力不从心,反而把自己禁锢其中走不出来。评课时纪老师就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设置一定场景,通过师范读,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和风细雨;而在理解“你挤我碰”时可以通过让学生用自己日常熟悉的场景造句,从而初步感知拟人句。而对于排比也可以初步进行感知。
经过老师的评课,我有两个感触较深:
1、在指导朗读方面,应该尽可能地设置情境,以读引读,不必讲多,留着让学生慢慢回味慢慢体会;
2、从纪老师的评课中,我觉得她特别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她清楚地知道,那些是学生将来会学到的,所以在中段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初步的感知,潜移默化地为高段的教学埋下伏笔。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断的强化,循序渐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应该会更加牢固。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篇4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是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写了秋天缤纷的颜色,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可以说,这是一篇让学生置身于美,让学生从头到尾感受美的文章。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喜也有忧愁,但更多的是浪费了这么美的一篇文章。
一、采用音乐铺垫,可引人入胜
正是基于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一观念,我在教学伊始就播放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再配以优美的语言:你们听,那舒缓的节奏似乎在述说着秋天的美丽,有随风起舞的落叶,有让人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然后,让学生自由讲述对秋雨的印象。接着便引到课题“有位作家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的雨》”。这是导入环节。音乐作为背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同样,在欣赏秋天的美景时,我也配上了音乐,漂亮的画面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一幕一幕地放映于眼前,那绝对给了学生纯粹的享受,甚至达到灵魂的宁静。
二、注重以读为本,但平淡乏味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针对不同的内容设计了很多种形式的读。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觉得三个自然段的教学在朗读上显得平淡乏味,似乎很多地方的朗读都沿着一条不变的模式在进行:自由读、点名读、齐读。这让我觉得没意思,像走过场一样,更让学生觉得没意思,像走马观花一样。自己在上的过程中便感觉到学生提不起劲头,因此,朗读上的要求可以说根本没有达到。后来,我根据竺老师的指点,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给学生分发礼物,这些礼物便是课文中出现的秋天里的事物;然后,我让他们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说一说你是否喜欢这个句子,为什么;接着,便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最后,请读得好的人把礼物贴到黑板上去。这样的设计,第一个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第二个可以给每个学生以明确的安排,任务不多,就一个句子,只要你把它读好,把它记住;第三个在黑板上呈现了各式各样的礼物后,就水到渠成地解释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所以说,这个方法是一举三得。
三、引导语言积累,却收效甚微
优美的语言为我所用,是这篇课文的另一大教学重点。一堂课中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哪怕是一个句子的朗读、理解和应用。我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安排学生这节课要牢记几个句子,只是一味地要他们读课文,读喜欢的句子,而读又是形式主义地在读,因此,这节课学生的收获似乎不大。我想,可以在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以后,让他们切切实实地记几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构建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去,应用到日后的写作或口语交际中去。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自己是不大满意的,虽然领会了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但没有在教学中真正达到那方面的要求,没有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今后,在各类文本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精益求精地预设,和谐自然地生成,不求多,只求实,让每个学生在短暂的四十分钟里快乐地学习,同时,也有所收获。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篇5
这是一节真实的课,是一节朴实无华的课,一节扎实训练语言文字的课,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一、执教老师很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教师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调动阅读兴趣、促进阅读的作用。例如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教师通过一边读一边想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使学生逐渐对阅读文本产生兴趣,学生因此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体会;配乐朗读和课件再现情境的方法,把阅读引向感悟的高潮。
二、执教老师很重视指导学生更多地与文本对话。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的作用,我们看到课堂上真正实现了“以读为本”,摈弃了教师的分析讲解和问答。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把文本读得正确流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体会感悟,走进情境,把文本读出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语感得以训练,语文素养得以培养。
三、执教老师很重视读的层次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真实体现了学生从读得磕磕绊绊,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例如第二自然段的读,足有十几遍,但绝不是一个层面上的读,我们看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执教老师很重视读中积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四自然段,第一课时教师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第一自然段,重锤出击,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词语,夯实基础。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充足的语言实践的机会,过程与方法得到重视,因此课堂学习效率很高,学生多数能够在流畅读书的基础上背诵喜欢的精彩段落。这些积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语言文字基础。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篇6
?秋天的雨》是一首非常动听、优美的散文诗,它以秋天的雨为,以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为幼儿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形成了一个多彩、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幼儿从视觉、味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了解秋季的变化。同时让幼儿感受到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又能激发幼儿动手描绘秋天景色的兴趣。
大班幼儿的阅读欣赏水平较中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词汇量增加,能够理解较复杂的句子,并能够结合情境说出主要的内容;喜欢并接受一些新的文学形式,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优美的文学语言感兴趣并能够依照自己的理解,尝试运用。所以,在《我和秋天有个约会》中我们组织了语言活动《秋天的雨》。
活动一开始,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感受散文中优美及巧妙比喻的意境,我用幼儿喜欢的谜语导入,让幼儿说说自己眼中的秋天,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而对这种生活经验比较强的问题,我请了几个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来回答,让他们有大胆表达的机会。
第二个环节,播放《秋天的雨》视频课件,让幼儿完整欣赏散文,初步了解散文,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在第一次完整地欣赏完散文后,孩子们就发出了感慨:秋雨的作用可真大呀!它能把各种各样的颜色带来,让我们有了五彩缤纷的色彩。秋雨真棒!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散文中优美的句子、词。在这个环节,我注意给幼儿提供宽松的氛围,让他们能根据所听到的散文内容自由表达。
第三个环节,通过分段欣赏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这是本节活动的中心环节。欣赏第一段,着重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感受。欣赏第二段,在动态画面中感受色彩的美。欣赏第三段,进一步倾听,感知语言的美。欣赏第四段,引导幼儿感受动、植物的过冬方法。欣赏第五段,进一步感受想象秋天的丰收景象。在这个环节,我根据散文内容运用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感受秋天的雨带给秋天的变化。另外,我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植物和花卉的色彩,从而丰富词汇:五彩缤纷。幼儿结合课件,对该词汇掌握得比较好。在引导幼儿探寻散文从视觉、味觉、听觉多角度描写的特点时,我将重点放在了第三至第五段。过程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也较容易发现这三角度景物描写的不同。接着的师幼共同达到了很好的梳理效果。
最后一个环节,我请幼儿讨论秋天美在哪里。通过集体讨论、交流,激发幼儿畅谈秋雨带来的美丽和快乐。在此环节幼儿能大胆地尝试运用散文诗中的句子来表达秋天的美。
整个活动以主导问题为线索,运用多种提问形式帮助幼儿获得理解,在听、看、说、动作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感受散文的意境和语言美。课件的使用使幼儿进一步提高了对词汇、句子的理解,较好的完成了本节活动的教学目标。
当然,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在幼儿完整欣赏散文的时候,纪律意识不太强,倾听习惯不好。如果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欣赏散文,相信效果会更好。
幼儿在理解秋天的颜色,秋天的气味的方面都不是很顺利。这说明孩子们的知识经验还不是很丰富,以后在活动之前,我都应该考虑到前期经验的灌输,使活动能很好地开展。
本次活动在词和句的选择学习上比较面面俱到,可以有选择性的提取学习重点,让幼儿学习语言的描述。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篇7
国庆节放假前得知开学后要讲先行课,假期里我就开始了备课,做课件。今天的第一节课我按时讲了课,可糟糕的是我没有很好的掌控时间,以致没有处理完文本就仓促下课了。课下,我反思自己的课堂,结合本学科组同事的建议,反思如下:
一检查生字词费时太多。
我借鉴网上的课件,将课后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的生字写在“小雨点”上,点击出示。我本想利用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可是因为开火车进行,给每个同学读字词的机会,既没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耗费了时间。可以选择两名同学比赛,生字只出示生字条里的。对于出错的生字多读两遍即可。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浪费时间真是不应该。
二指导朗读要求过高
我本来设计把一二段的朗读作为重点指导。在第一段要读出秋雨的温柔和清凉,读出秋天不知不觉的'到来,我将需轻读的部分设为红色字体,孩子们思维定势认为红色的就要重读。我示范读“轻轻地”,孩子们却在我的引导下放低了读书的声音。孩子们读出了感情,可我觉得不够到位,就反复引导,也在无形中浪费了时间。
三教学环节设计面面俱到
在概括课文内容环节上,因为本课是散文,学生概括不出来。可以换为课后问题:“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在处理第二段时不用把句子一一出示,可以出示整段。先讲修辞——比喻、拟人。让孩子们去找比喻句拟人句。处理第三段时,可抓住动词。第四段可用问答的形式理解动植物的活动。重点了解松柏穿上油亮亮的衣服。体会此段比喻拟人的用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我却将之变得复杂起来。唉。不过感觉自己设计的好的地方也有几方面: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让同学们仿写比喻拟人句,加以指导,就出现了些有新意的句子。这也给孩子们画秋天提供了素材。
二讲中心句和总分总的结构。这为园地三的习作提供了写作的模式,我赞成石头的“先入模后出模”之说。
三对“五彩缤纷”的处理还可以,先找出颜色再来用词语概括,学生概括得很全面。
讲完课,心绪难平,可是想想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才好对症下药,才会更进一步,未必不是好事。
《秋天的雨》教学反思精选7篇相关文章:
★ 矛盾教学反思7篇
★ 喜鹊教学反思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