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锻炼批判性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当人们试图理解某个事物并将理解过程书写下来时,便完成了一篇作文的创作,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家乡话题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家乡话题作文篇1
风,轻柔地抚摸着我;水,在我的脚下流过;山,威严地镇吓四方;树,摇曳着它那柔嫩的身躯……群山环绕,万树怀抱。抬头望,总有一行麻雀飞上枝头。不曾看见,树上原来还有几只美丽的蝴蝶。俯头看,总有一簇鲜花跃于地面。不曾看见,原来还有几只可爱的小虫。闭眼想,总有一番浓浓乡情。不曾发现,原来故乡可以这么美!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应县木塔。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这些,就像是开辟山西的盘古,支撑山西一片天。它们,回曲环绕,傲立挺拔,正如我们的人民一样,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富饶的资源,辛勤的人民,开心的笑脸,浓浓的情谊,一切尽收眼底,丰饶的山西……
当我躺在乡村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空的白云,手里握着芬芳泥土的时候,我总能感受到土地在沸腾;在跳跃。我总能想到成群的牛羊,丰饶的草地。”噼啪”响的长鞭;高顶的草帽;肥沃的土地;硕大的土豆;堆积的煤块;挺立的松树;环绕的群山……浓浓乡情溢于言表。土地在微笑,在奔跑,田地里发出“哞哞”的叫声,人家院子里发出“汪汪”的喊声,草野里响起“咩咩”的叫声,一切都是自然之音,它弹奏着一曲又一曲美妙的音乐,使它的子女欢腾起来!
身在乡村,我常会闭上眼,去聆听它的声音,去感受它的美妙,去碰撞它的热情,去触摸它那颗燃烧的心,去燃烧它岁月留下的痕迹,去开辟另一番新景象……
我能听到,也能感受得到,家乡的土地在召唤我,母亲在呼唤我,那一声声呼唤啊,给我力量,去更好地保护她!
家乡话题作文篇2
没有大海般的浩瀚,没有瀑布般的轻泻,只有泥土般的朴素与随和,这就是我的家乡平潭的真实写照。我的家乡平潭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有巍峨美丽的君山;有风车相伴的长江澳;有威风八面的石牌洋;还有秀气端庄的南山……
听爷爷说以前的平潭是个闭塞的小渔岛,道路不畅,交通不便,出行靠的是双腿。最奢侈的是花个一元半角钱来坐那个“豪车"天目山。道路坑坑洼洼,你不抓紧扶手,说不定就会被甩出车外,一趟车坐下来,你就会被颠得五脏六腑移位。平潭是个海岛,地少人多,大家只能靠海打渔,却也换不来温饱。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平潭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列车,平潭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称号也纷至沓来,“国际旅游岛"“综合实验区"“自贸区”,平潭人民在好政策的带领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当年海峡大桥的建成,为平潭的发展吹响了号角。“要想富,先修路"。当年凹凸不平、车一驶过就灰尘满天飞的泥土路不见了,取而代之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环岛路一条蜿蜒的缎带一样,把整个平潭连成了一个圈,村村通路,村村通车。公铁大桥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机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高楼大厦比比皆是,鳞次栉比。而当年像“碉堡"一样的房子却被改造成民居,吸引着人们争相体验入住。
作为集三种“身份”于一身的平潭岛,正以一天一变化的速度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第一个省级医院——协和医院入驻平潭,第一所大学也在日前落户平潭,这也让平潭医疗、又上一个新台阶。谁也不会想到当年不知名的小渔岛,如今却成了家喻户晓,户孺皆知的国际旅游岛。
平潭的变化真大呀!我相信,平潭的今天美丽,平潭的明天会更美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平潭的建设发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家乡话题作文篇3
做完家务事后,我来到了后院,望着那惨白的月光,不禁思念起故乡与父母亲。
记得当时母亲与父亲依依不舍的送我去机场。母亲一直嘱咐我注意身体,而父亲总是沉默不语,可当我要走时,父亲紧握着我的双手,眼中充满了留恋、不舍,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怔怔的站着,依依不舍的和我告别。
突然一阵呜呜声将我的思路打断,我寻着那声音,我看见一个黑影坐在大树下不停的哭泣,看上去很像我的女儿,我叫了一声:雨儿。女儿意识到了是我,向我怀里扑来,哽咽的诉说着:妈妈,同学们都有外公外婆,但我从来就不曾见过外公外婆,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他们难道不在世了吗?听到这话我刹时流下眼泪。女儿急切的说:他么真的不在世?我忍住泪水说:我们有外公外婆,他们还在。真的吗!女儿高兴的说,我又接着说:真的,不过,他们不在这里,在故乡祥云,我们的故乡可漂亮了。等暑假呀,我一定带你一起回故乡看望外婆和外公。女儿高兴的说:妈妈不要反悔。拉钩。我说:好。
在飞机上,我心里总是念叨着,怎们还不到呀,闷闷的,想立即见到父母亲。女儿到处乱动,似乎跟我的心情一样。回到故乡了,总觉得那么美好,空气清新了,天空明朗了,连人也神清气爽了。我来不及看故乡已变的景色,快速地来到了家门口,我不禁泪流满面,心情激动极了,站在门口竟不知所措心中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我呆呆的站着,心中又喜又悲。女儿好奇的问我:妈妈,为什么不进去?而我却不知如何回答。
过了一会儿,我颤抖着双手按了一下门铃。过了一会妈妈你看!雨儿叫着。母亲打开门,顺着眼,眼角的泪痕上又再次出现泪水。我跪在母亲面前,双手扶着母亲,小声地抽泣着。孱弱的双肩不停地抽动。很快,眼泪就把母亲膝盖处的裤子弄湿了一大片。大哭着说:母亲对不起,这二十年来我不曾尽过什么孝道,母亲呀。雨儿也随之抱向外婆。一会,父亲走了出来问:老太婆呀,谁来了?怎么还不进来呀?父亲!我大叫女儿真的是你吗!
进了屋,母亲说:来,来,来,来看看你的房间,自从你走后,我天天打扫你的房间,你看,干净吧!我看看整整齐齐的房间,心中带着愧疚,又扑向了母亲,又再次哭了,口中小声的不停对着母亲的耳旁说:对不起,对不起
下午,我与母亲一起做汤圆,我高兴极了,雨儿也说外婆包的好,那高兴劲甭提多开心了一口气吃了七八个,而我望着母亲脸上的皱纹,一道道又粗又深却洋溢这幸福的笑容,心里不免又多了一丝愧疚,我在心中默默的发誓:从此以后我再也不离开父母亲了,我再也不要他们替我费心了。
岁月不待人,回首往事,日子中竟全是斑斓的光影,记忆的屏障中,曾经心动的声音已渐渐远去。尽管岁月的磨励已使我现实中的父母亲头发花白,但我心中的父母亲却永远年青,永远美丽!
家乡话题作文篇4
我的家乡在祖国西南边陲,一个小而美丽的城市,它虽然很小,但却小得让全世界都知道,它有两个名字,一个叫“个旧”,一个叫“锡都”。我的家乡“锡都”可谓祖国的一颗璀璨明珠。在“锡都”周围的群山腹中装满了无尽的宝藏。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锡矿、金矿、铜矿、铅矿等等,特别是大锡畅销海内外,它的含锡达百分支九十九点九九九,属出口免检产品,多用在国防、军事、工业、科技很多方面,是国家重要的出口物资。
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从小生长在这里,它依山伴水,气候宜人,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市中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杨柳低垂,傍晚时分,夕阳照在湖面上,波光闪闪,著名的文学家巴金爷爷,特给此湖取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金湖”。
金湖的夜景最美,殊以千计的幢幢高楼环绕金湖而建,到了晚上,高楼上的霓虹灯五颜六色,闪烁耀眼,彻夜不眠。金湖清澈的湖水中真矗立着音乐喷泉,美妙动听,还有水幕电影,每个周末都有许多人来观看,热闹极了。站在湖边人行小道上,远观整个金湖,金湖就像一位身披节日盛装的睡美人,美丽迷人……
我们的“锡都”由于它的地理构造,还是世界滑翔天堂,每年一次的世界滑翔比赛,都在这里举行,一架架颜色鲜艳的滑翔机,从阴山顶上滑向金湖,给这座小城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们“锡都”人民都非常讲究环境卫生,走在街上,很少看到人们乱扔垃圾,由于大家的努力,“锡都”始终保持美丽、整洁的面貌,所以多次被评为国家级卫生精品城市,这就是我们“锡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我爱个旧,我爱锡都,我爱这片生我养我的黑土地。
家乡话题作文篇5
?家乡的蛴蟆节】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政府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家乡话题作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