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孔子观后感精选8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认真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总结和归纳影视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观后感一定要注重对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理解和分析,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孔子孔子观后感精选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孔子孔子观后感精选8篇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1

由胡玫导演,周润发、周迅、陈建斌等主演的商业大片《孔子》,2010年1月全国公映,胡玫导演近十年拍摄了《雍正王朝》、《汉武大帝》、《乔家大院》等脍炙人口的电视连续剧,终于转战大银幕,而且选择的就是富有挑战性的大片《孔子》,看完这部电影,可以感觉到其剧本、演员、宣传等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可以说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的文艺作品,遗憾的是市场反应并理想,票房很尴尬。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将它当作人物传记片,也许这部电影的投资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门吧,最终被定位为商业类型的大片,投资近1.5个亿,既然被定位为商业大片,其主旨就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目标还是要吸引观众的眼球,当然要选择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华丽、最波澜壮阔的篇章来演绎,所以这部电影是从孔子五十岁后任鲁国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摄相,及弃官后周游列国的晚年生活片断,严格说这部电影的片名改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许更为合适、更为确切,而《孔子》更适合作传记片的片名。

孔子作为人类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观点,如果想通过短短的两个时变全部展示给观众,确实是非常难以办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为切入点,可以说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仅仅是思想家,更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渴望将自己的思想、政治观点,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在五十岁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学术观点、理论都已经形成体系,就差实践验证了,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龄,他终于等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仕官于鲁后,孔子可以说是大刀阔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实践证明他的理论并不只是书本上的夸夸其谈,也于是操之过急吧,最终在“堕三都”上,他功亏一篑,便带领学生走上漫漫周游列国之路,当然他也可以考虑妥协,继续享受荣华宝贵,但这就不是被后人尊为圣人的孔子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去”,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挂官而去的洒脱了。

本片后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讲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这十年中可以说是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总是挫折大于机遇,这其中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传奇,但本片后半部分显得非常沉闷、波澜不惊,还有点让人昏昏欲睡的.感觉,总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许出于商业片的考虑,电影中浓墨重彩地演绎了孔子和卫夫人南子相见的戏,周迅饰演的卫夫人妖艳有余,高贵不足,南子虽然是《论语》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则纯属娱乐色彩了。很多人对胡玫不选内地演员,而选择普通话都不太流畅的周润发来饰演孔子,颇多微词,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龄、阅历与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飘逸、有一种侠气在身,具历史记载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亲是鲁国有名的武士,其身上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浩然之气”,所以说让周来演孔子并没有什么不妥,至于说普通话,谁知道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发的是什么音呢?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2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我聚精会神地看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3

看过《孔子》后,觉得这部电影是商业片的牺牲品,无论是从影片本身剧本的质量还是从影片所希望传达出的教育当代人的目的,《孔子》都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这部古装大片只是在市场上跟商业操作方面上都成功了,导演胡玫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国内第一个票房过亿的女导演。只是观众在看完后觉得一塌糊涂,完全大打折扣,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因为你给票房贡献的银子没有打折扣。

当胡玫导演宣布要拍电影《孔子》时,我对这部电影持谨慎的悲观态度。从导演的角度上说,虽说胡玫以前拍过很多大的电视剧,在经验上不存在什么问题,但电视剧拍多了,再来拍电影,而且这一拍就是历史重要人物的古装大戏,能否控制住这个电影的尺度,能否把握住演员,是这个关键问题。毕竟,电影与电视剧完全是两码事。再从剧本上说,这部电影要把孔子的一生在两个小时内诠释,是非常困难的。在投资方面,投资方也会有自己的考虑,毕竟他们要的是的商业片,他们要最大的票房以收回庞大的投资,因此在剧本上也会需要一些妥协与大胆突破。如果投资方要把《孔子》当作商业片来拍,那必将很危险,很可能使这部古装大戏票房惨败。其实古装大片到《赤壁》已经审美疲劳了。此外,孔子的精髓在于他的思想,怎么把他视觉化,这还是一个问题。不能依靠老套的说教方式跟子曾经曰过的几句经典来呈现出来。

但对于这部宣传力度相当大的电影,也有值得人们期待跟关注的地方。孔子,几千年来,我们孔子奉为儒家的代表人物,我们也都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一代代成长着。我们都很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孔子。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孔子的“代言人”,才能更好的将经典中抽象的孔子与现实具体的生活联系起来。导演选中发哥,更准确地说是投资方选中的发哥!发哥的演技、形象都没的说,他能压得住,有强大的气场。在《卧虎藏龙》中李慕白就是恪守儒家思想的典型,可以说算是孔子的徒子徒孙,换一个角度讲,若不用发哥,用谁合适呢?孔子太出名了,用谁都会有争议。再说这么大规模投资,就需要有国际市场号召力的演员,这部电影值钱的就是是孔子跟发哥,投资方拿着发哥跟孔子做招牌,打开国际市场。

在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周迅扮演的南子的出场,完全是因为投资方要加一个女人,加一点情感戏份,觉得这样才能丰富电影。“子见南子”这段戏,专门挑出史书中原本只有支言片语的一小段来大做文章,其动机一目了然。影片中南子的一句“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一下子把夫子弄哭了,同时一下子把观众弄傻了。这句台词之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之前缺乏充分铺垫,感情的积累,表现得仓促毛糙。观众还不明白:1、夫子在痛苦中达到了什么境界。2、这种境界如何不为人所理解。3、南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她能够理解夫子。后来的夫子之哭也就显得不合情理,南子之死就显得更加荒谬无理。

?孔子》的失败是必须的。从《阿凡达》2d版被迫下映给《孔子》让路,到发哥带着朱军一起跪拜孔子,再到导演所说的“阿凡达除了特技没有什么好看的”,“相信大家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国人都要看《孔子》”。投资方跟剧组完全没有表现出与其他优秀电影良性竞争的姿态,一点都没有儒家的风范,还希望通过《孔子》来教育当代人。剧组对待那些对影片提出质疑跟批判的人们,统统以对儒家文化的大不尊,对孔圣人的不大敬来予以回应。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中国版的《皇帝的新装》!

假若这样的一部电影成功了,那么我想其他的中国电影人会跟风似的拍摄《老子》、《庄子》、《孟子》、《墨子》等等,在我们国家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根本不缺少什么诸如此类的子。说不定没准会有那位导演会给孙中山拍一部,但是就是电影叫什么名字不好说了。

当欧美的商业大片,越来越具体人文气息,去更深的发掘人性跟社会,我们这些依旧挖祖坟挖的乐此不疲的导演们拿什么去跟国外优秀的影片竞争?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4

如同那耀眼的北辰,在历史的天空中,散发着淡蓝的光芒,穿越千年的时光,依旧是那么的耀眼。

——题记

我站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远方,我的思绪慢慢地飘向远方,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回到那个有你的时代——春秋战国。

我看见了你——孔子。你是那么的信心满满,你想去将自己的学说推行给列国的公侯,你想要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代挽救人们的思想。于是你踏上了征途。还记得你在卫国时的耻辱吗?你希望满心的去到了卫国,你是多么的冀希卫灵公能够采纳你的政策。然而他却并没有将你的一副心血不管不顾,心里心心念念想着他的南子,甚至觉得你是他国派来的细作。你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你愤然离开。

此时你已经59岁了,带着所跟随的弟子们在当动不安时代,穿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曹国、宋国、郑国、陈国。你一边奔寻明理的国君,一边将自己的学说传授给人们。你可能曾在黄河或是长江边上感叹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可能也曾在等待着一位赏识你的国君,从而吟出沽之哉,沽之哉。你是多么的期盼有人能够赏识你,采纳你的学说。

就在你在陈国城门与弟子走散时,你去问路人是否看见他们。你在他的眼里看见了一丝的厌恶,你看见了自己在他瞳孔里你那颓败的样子。好在你找到了他们。当子路愤然告诉你那路人嘲笑你如同丧家之犬时,你也只是淡然一笑,调侃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然而你心里的那份不甘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在你无数次不被统治者所认同自己时,你终于放弃去到处游说,从而去在民众中去发扬礼乐。此时你已经步入暮年。

终于,你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你开始编写一本可以传世的书籍。你与弟子们不舍昼夜的编撰,春去秋来,时光在你与弟子的脸上留下了印记,终于一本旷世神作诞生了。你欣慰的看着哪本书,你决定给它取一个好名字。叫什么呢?你思索着。弟子们在下面七嘴八舌的讨论着,有的说就叫《孔子》,你摇摇头。有的说《语经》,你还是觉得并不那么完美。你想着想着,突然说到:谈论言语,就叫《论语》。弟子思索一瞬同意了。

这一年,你已经72岁了,你知道自己大限已至,淡然的看这个纷扰的时代,心中只有平淡。你含笑而逝。留给这个泱泱大国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细细品味你的一生,感悟你的淡然,体味你的思想。慢慢了解了你万世师主——孔丘。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5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够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6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影片中卫国君夫人南子对孔子如是说。的确,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他乡,虽是游说各国,却无时不挂念自己的家乡。在这样困苦的经历中,他依然宣扬自己的学说,坚持自己的信念,依然仁爱待人,坚守着君子的礼仪与修养……这便是他超于凡人的境界。

王国维曾说过:“境由心生。”孔子,只因心中有“仁爱”,眼中就有百姓。为了“仁”,他可以忍让宽容;因着“仁”,他可以为一逃奴据理力争,宁可得罪权贵也绝不退让;也正是因着“仁”,他想让百姓安居乐业,提出“隳三都”;还是为了“仁”,他游说各国,著书立说,向往着人人都君子的社会……他可以谦恭地为君王分析国事,为百姓默默奉献;他也可以指挥军队英勇作战,而且屡出奇招,策略干脆利落,以弱敌强,以少胜多——虽然他并不愿意这样做,因为他不忍,不忍百姓因战争受苦,于战场牺牲。依然清楚的记得,当他敲完战鼓时无奈而悲伤的背影,痛苦而自责的表情,这是真正出于对百姓的爱,出于内心的'仁。君子的行为居无定法,但必须遵守的共同法则便是“仁爱”,这样才是品德的高境,思想的高地。

孔子令人敬佩,不仅因为他的人品,还因着他的治国之道,求学之法,为人之则。他主张为政以德,礼让治国;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有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学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这些观点无不影响着后人,教育着后人,而且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

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这是一种境界。但“乐民”更是一种崇高的信仰,孔子做到了。泥沙掩埋不了真知灼见,历史抹不去真理之声。他坚持于乱世,流芳于后世,他的思想、精神正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存在着。这是一种心生之境,无我之界,一种彪炳千秋,光耀万代的境界!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7

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

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

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

第一个情节是孔子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

第二个情节是孔子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内心和执着。

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

第四个情节是孔子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

在这个片子,孔子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孔子观后感篇8

电影《孔子》讲述的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就知这亲的年代生活。孔子满腹经论,学识渊博。他就任“中都宰”这个职务时,使中都面貌大变,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孔子所以受到鲁定公的重用,被鲁定公任命为大司寇。

当时是奴隶社会,有一个这样残忍的陋俗,就是只要有一个王权去世了,他的奴隶们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权势,提出要废除这个残酷的陋习,用智慧战胜了两位王侯贵族,展现了孔子的聪明和机智,以及他的仁爱之心。

孔子担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鲁定公去会见齐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战车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绝,只好带着孔子的十乘战车去会盟,受到齐国的威胁,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辆牛车吓退齐国的五百战车。所以,得到鲁国王的称赞和重用。孔子与他的弟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国之间,传授学问,用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对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让我感动,就是颜回下到冰海,给孔子捞书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长时间,就被冻僵了,已三个时辰了,颜回没有缓过来,这种视书如命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仅仅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艺术体现,我要从孔子的文学著作《论语》再深入进行了解,要向他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神。

孔子孔子观后感精选8篇相关文章:

有感想的读后感精选8篇

苔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四年级观潮读后感精选8篇

桥读后感作文500字精选8篇

读童话书的读后感精选8篇

诗读后感300字精选8篇

云漂读后感1500字精选8篇

云飘读后感1500字精选8篇

青乌读后感400字精选8篇

读后感的范文500字精选8篇

孔子孔子观后感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8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