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导演的用意和创作意图,体会到影片背后的深层含义,结合实际的故事内容所写的观后感更有阅读的价值,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参考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篇1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本周一升旗仪式的主题为缅怀英烈。家国清明,共寄哀思。今天,不管你身在何处,请向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英勇捐躯的先烈致敬。他们以英勇之举,开辟中国新天地。吾辈自强,笃定前行,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才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首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雄壮的旋律,凝结了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那年,那月,为了守护我们,为了捍卫和平,上百万中国军人满怀报国激情,远离故土亲人,奔赴战火弥天的前线。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战斗,有的连队一百多张年轻面孔,只剩寥寥之数,有的连队在猛烈炮火下共赴光荣,还有的连队在冰天雪地中,化作了“冰雕连”……数万将士,烈骨忠魂,不留姓名地长眠在了异国他乡。
在韩国北部坡州市,距离朝韩军事分界线,仅6公里的一个村庄旁,一条泥泞的小路尽头,有一座很少有人知道的颇为神秘的墓地。这里安放了数百具志愿军烈士遗骸,但他们叫什么名字,生于何年又死于何日都是空白,简易的墓碑上,写得最清楚的就是翻译为“中国军”的韩文。
70年多年过去,祖国从未将他们忘却。2014年3月28日,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437位烈士,回家了。从这一年开始,每至清明节前,我们总能等到一批批英雄荣归故里。到2018年已有5批589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历经千难万难,回到祖国怀抱。魂兮归来,长眠异乡的英烈得以落叶归根,跨越多年的回家之路,正是对和平的最好诠释。又一年清明将至,又有一批英雄要回家了。4月1日,中韩两国在韩国仁川,举行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此次韩方共向中方移交,10具烈士遗骸及部分遗物。漂泊异乡的10位烈士,终于回归故里。
英雄的背后往往是沉重。这几天,我们的心,被扑救木里森林火灾牺牲的31位英雄紧紧揪着。牺牲的救火英雄中,大部分是90后,还有一位00后。记得以前,我们总说“消防员叔叔”,现在我们该说“消防员哥哥”或者“消防员弟弟”了。他们在生活里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他们当中,有的人刚刚订婚;有的原本打算退役后去上大学;有的原本准备十月份举办婚礼;有的也喜欢nba,生前是詹姆斯的铁粉……然而,为了挽救火灾,他们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当危险来临,总有人矢志坚守,总有人用生命护我们周全。“多少男儿浴血中,卫我中华一脉同”,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慎终追远,祭奠先烈,我们寄托敬意,安放思念。
和平年代,不再有隆隆炮火,但同样有血与火的考验、有生与死的抉择。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英勇牺牲。一个曾经苦难的民族,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
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家国清明,共寄哀思。今天,不管你身在何处,请向所有为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幸福英勇捐躯的先烈致敬。
他们以英勇之举,开辟中国新天地。吾辈自强,笃定前行,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才是对先烈最好的缅怀。
松柏常青,英雄常在。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纪念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新时代,让英雄的情怀激励我们前行,在逐梦路上留下无悔的足迹,谱写壮美的诗行!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篇2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
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知名作家李峰,参考了大量有关抗美援朝历史的图书,精心创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现朝鲜战争历史风云的经典作品《决战朝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七个章节,共六百多个页次。全书以一种恢宏的气势和凝练的语言,加上翔实的史料与多维度的视角记述,全景式的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抗击美军的战争历史。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
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千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觊觎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篇3
近几年来站在大历史的角度回望解放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人们越来越来越清晰地看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场立国立威之战。毛泽东1949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布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但是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真正成为一个令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力量不敢小觑的伟大国家,还是在抗美援朝战争,在逼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以后。
抗美援朝战争,不仅是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改变中国命运的大事,也是就此改变世界格局的大事。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就此屹立于世界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迈向复兴之路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经历过2020年全民抗疫的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在中国人民满怀激情的迈向2024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用饱蘸激情的笔墨,为我们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
这是一部回望光荣历史的作品。这部作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事实,那就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成立了,但那时候我们依然面临着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帝国主义和内外反动派时时都在窥视着我们,时时都在企图将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时时都在利用各种机会挑起事端,对我国发动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这场战争的胜负,不仅对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力量特别重要,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显得更为重要。所以,《跨过鸭绿江》这部作品一开篇便浓墨重彩地写了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对已经处于长期战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当时确实需要修养生息,需要收拾几十年来的战争留下的烂摊子,需要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战争来了,这迫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做出抉择。我们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党的高层对于决策这样一场战争是艰难的。但是高瞻远瞩的毛泽东看到和着眼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更遥远的未来,他看到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对新中国这个新生力量的蔑视,看到了这场战争对一个新生大国的重大意义。因此在国家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背景下,依然决然下决心出兵抗美援朝。
几次研究出兵朝鲜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开得并不轻松,每一个与会者表情的细腻变化,每一个意见不同的发言,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视作品表现会议本来是枯燥的,但作品细腻的刻画和对历史的精准再现,却把一个事关重大的会议表现的淋漓尽致,将一个本来不出彩的会议开得起伏跌宕,分外引人。这样一个开场,就成为整部剧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热点。可以说,这几乎就是一场决断共和国未来命运的会议。正如中国外交一贯表现的坚定原则: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从来不惹事,也不怕事。当毛泽东在党的部分领导者还心存疑虑的关键时刻,他义无反顾的送自己的儿子毛岸英到前线,后来牺牲在战场,这表现了作为一个党的领导者为了国家人民利益无任何私利可图的坦荡胸怀和决心意志。
任何文艺作品都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观照,如果没有对现实社会的呼应,作品很难赢得观众的审美认同。在疫情蔓延世界的重大灾难背景下,这是一部为中国人民提供的鼓舞民心士气的优秀作品,是为人民吹响了战胜一切困难的进军号角的作品。
文艺作为振奋国民精神的号角,恰恰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跨过鸭绿江》以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格调,呈现在了亿万观众面前。所以这样一部作品,无论从题材选择和表现手法上,都成为至为重要的关注热点。
由于历史的原因,关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过去多有利用纪录片和电影的表现形式,利用电视剧,则少有富于深度的表现。因此《跨过鸭绿江》则有在电视剧历史上填补空白的意义。作品运用史诗般的手法,用全景式的描绘再现了那场气势磅礴的战争景观。剧中既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以及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解方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图伟略和博大胸怀,也表现了基层指战员敢打敢拼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情怀。表现了诸如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一大批名载史册的基层战斗英雄。正如贯穿全剧的一个思想主题那样: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从来不惹事,但从来也不怕事。当美军的炮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的国土安全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威胁和侵害时,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反应。是像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断定的中国人只会忍气吞声,还是同仇敌忾,奋起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坚决的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
?跨过鸭绿江》完整而细腻的展现了这一历史性选择。这场援助朝鲜人民的战争,到底值不值得打?应不应该打?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做出了旗帜鲜明的回答:不是该不该打,而是怎么打?怎么打赢的问题。面对这场事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战争,其决策过程就表现了中国人民不怕一切敌人、不被敌人所屈服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面前所表现的情怀,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大国风范。一部优秀的作品,特别是一部战争题材的作品,不仅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表现一种精神。如果说《跨过鸭绿江》排在第一位的值得称道的经验的话,那就是作品写出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一种精神,写出了我们不畏强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精气神。当党中央一旦决定抗美援朝这个重大决策以后,举国动员,全民支援,备炒面、捐飞机,踊跃支前的故事,成为上下同心,保家卫国的载入史册的光荣历史。作品所展示的那种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至今都让观众热血澎拜。在飞虎山、在黄草岭、在松骨峰、在长津湖、在铁原阻击战、在坚守上甘岭,在那些一次次至今观看依然让我们热血贲张的战役战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为我们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黄继光可以无所畏惧地用胸膛去堵敌人的机枪,杨根思可以端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我们的普通士兵可以在弹尽粮绝时喊出“向我开炮”那样气壮山河的口号。特别在长津湖之战中,负责阻击逃跑敌人的连队整体冻死在零下四十度的阵地上,这些至今观看都无不让人潸然泪下的画面,让观众都会对那个年代的英雄们发出内心的无比敬畏。这就是精神,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强敌面前所表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不仅能够在战争时期打败装备完全处于强势的美帝国主义的“联合国军”,在和平时期也能创造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打造两弹一星的奇迹。今天,当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时,我们一样能够创造令整个世界都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从这样一部作品,我们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所蕴含的这种无以伦比的伟大力量。
这部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导运用艺术的手段,创造了纪录片一样特别逼真的故事画面,许许多多的故事,观众丝毫没有感到这是艺术形态的电视剧,而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再现。熟悉抗美援朝战史的读者,都认为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许多故事,甚至都超越了文艺的想像和创造。比如写人物,写司令员彭德怀对梁兴初的批评,写38军335团坚守飞虎山的艰苦卓绝,写志愿军战士用石头含在嘴里充饥继续战斗那种给人极强冲击力和感染力的画面,你丝毫感觉不到这是在艺术表演,而是真实的历史写照。能做到如此,关键我们的艺术家有一种尊重历史敬畏英雄的情怀。许许多多的场面,让我们过目难忘。从开始38军挨批评到后来创造夜行140里的奇迹,他们敢打敢拼创造的战斗奇迹,到后来连彭德怀司令员都喊出了“38军万岁”的口号。这一切感人的画面,都是源于历史的真实再现。即使初次上阵的人民空军,都可以上演与敌人空中拼刺刀的精彩大戏。抗美援朝战争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所说:文艺作品反映出来的生活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更带有普遍性。但是我们不得不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许多故事,许多激荡人心的画面,甚至不经加工就已经是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了。或许,这也正是这部作品产生巨大艺术冲击力的原因所在。
一部作品,是要刻画人物的。对人物的精细刻画,是这部作品又一个感人之处,比如对彭德怀,这样一个性格刚烈的将领,作品既写了他性格刚烈的一面,也写出了他心系士兵的情怀。他对38军军长梁兴初甚至有点苛刻的、严厉有点过分的批评,实际上这种批评里也包含着对部下的爱和激将方法的巧妙使用,这样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表现,为过去一些带有程式套路的写人物的方法完全不同,使展示的人物更加真实,更加鲜活,从而也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同时也更加符合人物的真实性格。这一点,也给作品增加了不少看点。
?跨过鸭绿江》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播出的标杆性作品,也是我们电视剧领域久违了的,真正称得上军事题材意义上的作品。作品还原了真实的战场。这一点,是《跨过鸭绿江》区别于很多战争作品的根本原因所在。我认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艺术家们一定要带着那个年代的情感去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带着对一代英雄的敬畏之心去演好英雄。因此,正如很多观众评价的一样,已经很久没有看到真正像《跨过鸭绿江》一样真正像战争年代的人演战争年代戏了。这部作品拒绝了当下一些所谓的“市场化”表演,作品按照生活本身的样子还原生活和再现生活,给观众一种久违了的感动。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带着情感写作,带着对历史对英雄的敬畏之心去塑造英雄。我想这一点,是《跨过鸭绿江》给时下电视剧创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篇4
这几天在看抗美援朝记录片,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很多人永远的留在了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床单死去的伤员,那些一声都不敢发出痛呼的伤员,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鲜活的在我的脑袋中来回浮现,几乎数次泪流满面,最近我经常跟父亲争论,争论人性中的自私,争论天下皆为利,两个人争来争去,现在我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觉得欣慰的是,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即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很多现象都不值得去爱,但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现在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不去爱她,与守护她呢,我的祖国人们勤劳,勇敢,聪明,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她们呢?
父亲老是说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又说他活的也够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亲说这样的话至子女于何地,不懂现在的生活这样富裕,这样平稳,为何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点懂了,父亲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爷是烈士,他的爸爸从小就被日本人绑在吊绳上要他说出三爷的下落,父亲因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骄傲,从小接受的都是这种精神,他的父辈的牺牲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亲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这种大无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争执,我说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凉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向往那样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当兵,爷爷死的早,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和奶奶顶起这个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宁,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军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钱,不在乎他现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在家人轮番劝说和洗脑下,孤独的支撑,倔强的站着,这就是我的父亲,你说他傻么?不,那些为了抗战胜利的人们都是这样的,有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多么宝贵,而我一度想要去改变他,再一次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快的我们早就不提革命前辈,早就没有了牺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多挣点钱,多两套房子,无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的话,我会二话不说的献上我的生命。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篇5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年前,一支正义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唱着正义歌曲,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征程,御外来强敌,扬家国威名,打响了一场抵抗霸权欺凌、捍卫民族尊严的正义之战。
勇斗争,扬正义。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义旗,奋起抗争,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浴血奋战,夺取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面对各种各样的要挟威胁。“人间正道是沧桑”。广大年轻干部要大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涵养敢于斗争的政治本色,锤炼敢于斗争的铮铮风骨,切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敢担当,讲正义。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破坏人类和平的嚣张气焰,为世界和平与正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勇于担当、冲锋在前,拼来了山河无恙,换来了家国安宁。革命战争年代需要担当,新时代更需要担当。在新时代,年轻干部要时刻保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正义力量,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勤学习,树正义。《荀子·儒效》倡导“不学问,无正义”。正义感正是来自源源不断的学习,来自革故鼎新的认知。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立足于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科学研判,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鹄”。新时代年轻干部要持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正义之名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重公道,有正义。“士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美帝国主义逆历史潮流而动,恃强凌弱、侵略扩张,把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必然不得人心,必然成为众矢之的。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人间自有公理,公道自在人心。年轻干部一定要把公道正派作为立身之本、正气之源、处世之要,把公道放在心里,把正派作为标杆,在工作中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夹带私人感情,对任何事情都出于公心,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真正以公心换公信、以公道促公正。
多奉献,守正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民族正义、为了世界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生命,筑就了精神丰碑。正义的事业能够产生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无数革命先辈正是源于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情感、对事业的执着,默默地发挥着光和热,付出着心血和汗水。对事业不求回报的挚爱和全身心的付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党员干部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广大年轻干部要时刻保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自觉地把无私奉献作为增强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坚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以建功必定有我的志向,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为伟大而正义的事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看《跨过鸭绿江》观后感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