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写读后感时,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故事情节,更是在思考书中的深层含义,这拓宽了我们的思维,读后感可以成为我们对书籍的回顾和反思,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应用书中的知识,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1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论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我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他的许多名言术语,如:“让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创办快乐学校”“实施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头上”等等,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传。
?育人三部曲》是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认真研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有所体会。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以教育评论文的体裁撰写的,纳入了作者本人及同事们的丰富的教育经验,包含许多真实的生活情境,个人形象和民俗成分。书中所述的“蓝天下的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创造性实验室,在树林中,在山冈上,在田野中等这都是教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孩子们开展着锻炼身体、发展智力、树立精神、提高情感、加强修养、参与劳动和启发思想的复杂过程。这里起着教育影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大自然、语言、创作和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那么就让那个绝妙的世界在鲜明的色彩中,在嘹亮颤动的音响中,在童话和游戏中,在自己的创作中,在激动他的美景中,在为人们做好事的意愿中展现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广泛阐述了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的儿童创作。编创故事,细心观察大自然,关于表达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感触,应当带孩子们到思想和语言的活水源头,去努力使周围世界中物体和现象的概念通过语言,不公深入他们的意识,而且也深入到内心和灵魂,语言在情感上和美学上的色彩,它的细腻色调——这都是儿童创作的生气勃勃的源泉,在“快乐学校”中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到草地上,丛林中,去建造“幻想角”就是一个丛林中的洞穴,孩子们通过劳动,布置一个舒适的环境,让孩子亲密接触自然,让通过现象发挥孩子想象,通过童话、幻想、游戏来打开思维和语言的源泉,在“幻想角”,孩子们第一次从活的语言,从周围环境中产生了第一首诗:“夜里落下露珠,落入银白色的珠网,琥珀色的珠粒,颤抖起来了,战粟起来了。太阳吮吸了露珠,洗涤了银色珠网,笑逐颜开的是那琥珀珠粒。”
作为个性发展一个极重要因素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整本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劳动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认为培养劳动需求乃是整个共产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劳动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复杂而又不轻松的脑力和体力作业的成果。他肯定地说:“劳动成为我们的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给他们带来团结友爱的快乐,促进钻研精神和求知欲的发展,能在克服困难之后产生激动人心的欢乐,能在周围世界里不断发现新的美好事物,能唤起初步的公民义务感——人类生活必不可缺的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感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劳动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在结合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我觉得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已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不是孩子们变了,而是孩子们接触的范围和时间太少了。孩子需要阳光草地,沙滩河水。为什么孩子去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了,一方面是城市的不断扩大,使孩子们远离了自然,另一方面正如作者所说的:“因为带领孩子去草地、去树林或逛公园比上课要麻烦。我们的集体活动中很多课程都是预设的,老师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控制权,而在户外,有太多的偶然,会让老师无所适从,一只昆虫、一朵野花、一根树枝、一轮落日都会让孩子兴奋不已,无法控制。孩子们长时间逗留在室内,在图片上欣赏那一抹新绿,那一处晶莹,却因为安全、经费等诸多因素,却不能用手去触摸那一抹新绿,用眼去观察那一处晶莹,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小太阳”“小月亮”,在享受宠爱的同里,也丧失了很多权利,例如“劳动”,不要说帮助别人劳动,为别人的幸福和欢乐而流汗,就是自己的事情都完成不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有通过劳动,一个人才会以感恩的心去接人待物,这比空洞的说教:“要爱劳动,要爱劳动人民”要好得多,我们在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多家长都会积极主动配合,但是爷辈们还是喜欢包揽一切,总把自己的孩子看得还很弱小,不能自已管理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和我的教学联系紧密,其中的很多章节如《母亲节》《云雀节》很让我感动,我会联系教学断续认真研读,进一步领会这位伟大教育家的思想精髓。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2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3
近日,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整本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教育工作以及对孩子的爱。近日,流行着一句话:“教育者要想着两件事,一是如果我是孩子,二是如果这是我的孩子。”其实都在告诉我们,对待孩子要耐心、细心,讲究方式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灵魂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小大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自尊心、好胜心甚至比我们更强,作为教育者,更要运用专业知识,走进孩子的内心,保护他们的心灵,学生在感受到爱的时候自然会打开心扉。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从来没有孩子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他愿意学习只是他不会,他还没有能力集中注意力,没有能力强迫自己学习。”是啊,我的学生都还是个孩子,他们的天性是玩,而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是这个道理。
爱学生,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每一个孩子都是单纯的,只要我们付出了爱,让学生感受到了爱,他们就会信任我们。还记得刚进班的时候,学生们是严肃的,后来,他们逐渐开始和我开玩笑,讲小秘密,说心里话,这都显示着我们成为了朋友。可能最理想的师生关系就是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尤其是语文学科,我认为需要学生有开放性的思维,敢想敢说,严肃的课堂似乎不利于这一点,我将不断摸索,朝着理想的师生状态努力。
一直都在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他们适合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和自尊心强的孩子聊天时,就要不断地引导他合理运用自尊心;和内向的孩子聊天时,要温柔一点等等。只要用心,只要足够爱孩子,总能找到最适合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爱中长大,他们的心中也将充满爱。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4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苏联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热爱孩子,建立了“蓝天下的学校”,一所名副其实的“快乐学校”。
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期间,为了全方位地了解孩子,探索更适宜当地孩子的教育内容、方法与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担当起一个班学生的教育工作,从学前班到孩子们中学毕业,历时十年。他为了深入了解每个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对其进行良好的教育,决定让孩子们提前一年来到学校,开始他们的“学前教育”生涯。他所进行的这项学前教育的“快乐学校”教育实验,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
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总结了这个“快乐学校”的教育特点以及深刻印象的“快乐学校”教育内涵。
一、了解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了解孩子、热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教育者,首先应了解孩子,要能够“极其精细地理解和感受儿童的智慧和心灵对世界的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想很好地了解孩子,就要很好地了解家庭。
他凭着自己对孩子的热爱、敏感的心灵和敏锐的洞察力,不仅在和孩子们的共同生活中直接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还通过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来获知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个性、想法、及这些情形的原因。他在孩子们开学之前的几周内都已深入了解了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研究和了解家庭的精神生活,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影响和教育家长,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达成一致的信念和教育行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还向家长开设了专门的“家长学校”。现在,很多学校和幼儿机构都采用“家长学校”的方式。
二、读大自然之书
苏霍姆林斯基同孩子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到语言和思维的源头去“旅行”:让孩子们么看到美的时间,并竭力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词语的乐音。他认为大自然是一本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它是丰富多彩现象和无限美的儿童智慧的源泉。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读第一个词之前,应先读几页大自然的书。他倡导:“孩子应当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图画、幻想、创作的世界里。”让孩子们到田野、到公园吧,从源泉中汲取思想,那溶有生命活力的水会使学生成为智慧的探索者,成为寻求真知、勤于治学的人,成为诗人。”当老师教孩子阅读和书写的时候,就应当让他置身于这种世界,获得广阔的知识和自由的想象。
这样,孩子们走向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神奇和知识,保持一颗好奇、充满热情的心,通过接触大自然,让孩子们学习词语和语言,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学习,从而牢记知识、领会知识的快乐,进而爱上学习,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大自然是健康和智慧的源泉,这也是“快乐学校”的内涵之一。
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向日葵和开花的荞麦地,让孩子们通过观察世界,去想象美好地事物,从而牢记这些描述大自然的词汇。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要想让孩子们变得聪明伶俐,就要让他享受到观察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形象地观察世界,力图用言语来表达对美的感受,这就是儿童思维的核心。让孩子感悟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对学习有个轻松、快乐的认识,这样才能对课堂学习有着更多的期待和梦想。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里还建有“绿色教室”和“小鸟医院”。“绿色教室”放有一些小桌子和小凳子,孩子们经常在这里游戏、讲故事和画画。这样,即使不出学校,孩子们也可以生活在蓝天之下,呼吸到新鲜空气,与自然相亲近。设立“小鸟医院”,照顾受伤的小鸟,培养儿童的爱护生物和爱护美,让孩子从小爱护生物,爱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庭。这些操作性非常强的教育方法都可以为现在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提供借鉴。
三、童话和故事让孩子们尽情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将童话、幻想看作一把可以打开这语言和思想源泉的钥匙,使儿童从中不仅能发现美,而且还能发现真理。对于孩子们来说,童话和幻想是重要的,它是儿童发展语言和思维最重要的手段。童话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活生生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就如“能够吹燃孩子思想和语言火花的清新微风”,可以帮助孩子赋予大自然这幅美丽的图画以生命。因此,童话、幻想、游戏,是儿童独特的创作,是通向儿童心灵的正确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静静地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并让孩子们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独特的感悟,把童话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孩子们续编或者改编童话故事。他在教室里由和儿童一起创建“幻想角”中,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幻想。一篇篇充满想像力的童话故事,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童话形象都被孩子们充满想象力的大脑创造出来。他为孩子们讲述远方的热带国家,将童话和现实结合起来,让大家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这些童话故事和现实故事成为孩子们热切向往的东西,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家长学校”、“绿色教室”、“小鸟医院”、“幻想角”等等一个个鲜活的、生动的教育故事正在讲述,但愿我们能从教育名著和经典中领会教育的内涵,将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传承下去,当然,我们也需要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合理地利用。
当然,期待更多优秀老师、家长来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哦。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5
苏霍姆林斯基从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他说,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孩子,不仅爱自己的孩子,而且要爱世界上所有的孩子,这种赤诚的教师之心,令人感动。
著名教育家巴特尔说过: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的确,没有爱,我们的生活便像一潭死水,经不起半点涟漪;没有爱,我们的人生就如同荒芜的原野,裸露着冷寂的孤苦;没有爱,我们的世界就好比空洞乏味的魂魄,飘飘荡荡无所归依。作为一名教育者,工作着,生活着,教育着,奉献着,美丽着,更应该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去影响学生,从而教会学生爱自己,爱生活,爱人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成为一个自足的、完善的、幸福的人!
爱生就是要尊重学生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我们的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在时间的长河里,他们在各自的天地里成长、绚烂、成熟,有谁能说他们都不成功呢?每一个学生都可爱,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关爱!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小花,所以,你一定要蹲下身,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长。我们需要用尊重的目光去审视他们,用欣赏的态度去鼓励他们,用宽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们。
爱生就是要信任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信任,是师生沟通交流中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信任,是心与心的交流;信任,是心与心的对话;信任,是心与心的慰藉。敞开心扉,尊重学生,予以他们对等生命的平等感,赋予他们泰然处之的从容感,给予他们快慰心灵的信任感,尤其重要!
爱生就是要理解学生
理解,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更深一层次的精神力量。理解意味着,两个或者多个生命个体精神的高度契合和依赖。理解,是漫漫长夜里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学生前行的方向;理解是干涸丘壑中淙淙流淌的清泉,滋润了学生贫瘠的心田;理解是皑皑冬日里凌寒怒放的红梅,鼓舞了学生坚持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人生是花,而爱就是花中的蜜,人生是叶,而爱就是叶的绿,人生是水,而爱就是水的清冽与甘醇。最好的教育,便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师内心高贵人格的体现,是触及每一个平凡人灵魂的情感,那就是爱的教育!愿我们都谨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用这样的赤子之心,触目为爱,用大爱之心善待我们的每一位可爱的学生,善待每一个跳动的生命!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6
级段长给我送来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书名非常的吸引人。在工作间隙,我读了大约有三分之一,因为与工作非常密切相关,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引起我的思考。
作者是苏联的b.a苏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苏联当代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从担任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后,二十三年间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根据多年的经验,认为孩子在正式进入一年级以前,应该有一个适应新生活的过渡时期。于是招收了六岁的孩童成立一个小学预备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班。当时,由于苏联当时刚经历过战争,使得战后的环境很严峻。很多孩子的家庭环境都比较特殊。很多都没有父亲甚至父母双亡。在这种情况下他充分地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家庭,并且在开课之前召开了一次“快乐学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他这样说:“今天来到学校的是六岁的幼儿,12年后,他们将长成大人,成为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学校人员将尽一切力量,使他们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和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者,成为诚实,正直,勤劳,善良和热情的人,使他们既富于同情心,又对邪恶和虚伪毫不妥协,使他们面临困难时勇敢顽强。使他们谦虚朴实,品德优美,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孩子们应当成为头脑清醒,心地善良,双手灵巧,情操高尚的人。”
读完这一段后,我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平静,教育的初心就是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这样的人,所以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是千斤重担,我们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辜负社会的责任,不能不去照顾孩子的感受,也不能忽略家长的期望。有位教育家曾说:“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
可是,看到孩子们课间活动时两个人在走廊里打闹,课上不听讲在下面做小动作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很快乐,但是作为老师快乐吗?一点都不,甚至十分的生气。于是我想到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做老师的虽然比不得父母,但是心和父母是一样的,希望他们能优秀,能成长,能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能坦然地迎接风浪,所以。我们做不到,看到孩子的这种快乐,能跟着一起快乐。
诚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快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有着无尽的生活前程。所以,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小学期间不要失掉幼儿之乐,相反,要让他们在这个学校中不断享受到新的快乐,使学习新知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但是也不能把上学变成表面热闹,实际空虚的玩乐,而应该是每一天,都让他们充实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情感,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又想到了我所教的班级,五四班。这是一个男生人数多于女生并且特别活泼的班级,61个孩子,作为初当班主任的我,每次进到教室,都能感受到孩子们这个年龄段非同一般的“热情”,孩子们纪律性差,听课不专注。我就想:怎么才能让他们提高听课的效率呢?我想到了“五题法”,就是这节课,我们只讲五道题,看谁能坚持听完。每当小组展讲完一道题时,我就鼓励他们:特别棒!你已经完成了这堂课的五分之一哦,并且及时鼓励听课认真的小组或者个人,并予以加分的奖励,渐渐的,孩子们的听课效率有了很大的改观,很多孩子原先面对课堂时都有一种未知的心理,觉得时间长而且难熬,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间最多只有20分钟,但是“五题法”以后,孩子们对这节课已经了然于胸,知道内容就是五道题,听完三道想听第四道,听完第四道,更想坚持听完第五道,下课铃声一响,觉得自己完成了本节课的内容,心里坦荡荡的。小孩子,有时候和大人一样,完成了任务就会如释重负,一旦完不成,又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就会很容易自我放弃。
在讲小数除以小数时,到了做练习的环节,我看到很多孩子都面露愁容。我一想,也是,谁小的时候没被除法折磨过啊。我淡定的说:“今天在大家拿本拿笔的间隙,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好吗?”孩子们特别开心,连最不集中注意力的王嘉宝,裴文浩都抬起头,用亮晶晶的眼神期待着我的故事。于是我用小熊妈妈让小熊出去寻找幸福为引子,结合创建文明城市为细节,当小熊回到家看到满满一桌子好吃的时候,小熊感悟到:做一个高素质的熊,能够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小动物,有一个爱着自己的妈妈,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熊妈妈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小熊,慈爱的说:“对于妈妈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熊孩子一天不在家啊!”孩子们笑的前仰后合,上气不接下气,然后我又接着说:“由于老师今天讲了这个故事,耽误了一点时间,所以,我们这节课只能讲三道题了,大家能认真听这三道题吗?”孩子们齐声回答:“能!”
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倍加珍惜这三道题,讲题的同学讲的头头是道,听题的同学听的目不转睛。听完之后,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脸上露出了快乐、满足的笑容。看着他们快乐的样子,我才真正明白了:“为人师者,学生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 笨孩子读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