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除法教案优质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编写,能让教案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一份详实的教案能够有效降低课堂突发状况带来的困扰,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认识除法教案优质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认识除法教案优质5篇

认识除法教案篇1

分法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通过实物演示

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

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

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

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

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习题精选

1.填空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个.列出算式:( )÷( )=( )

2.填空24÷4=( )读作( )除以(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也就是( )里面有( )个( ).

3.填空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是( ).

4.填空(1)10除以5等于2.□○□=□(2)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

5.应用题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认识除法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小棒、圆片、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出示10÷2

1)请学生口算,师板书。问:如果这10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学生动手分,并完整的说说10除以2等于5的含义。

2.分组操作,进行记录。

1)如果把这里的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可以怎样分?

学生动手操作,师指名说自己分小棒的过程、结果。

2)出示表格,并填完整。

每人分几根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根

3)问:如果每人分3根,最后把10根都分完了吗?剩下的1根为什么不继续分下去呢?比一比,同样是10根小棒,如果每人分2根或者每人分3根,分得结果有什么不同?

4)如果还是这10根小棒,每人分4根、5根、6根,分得的情况又会怎样呢?同桌分,再将表格填好。出示:

每人分几根,分给几个人,还剩几根

3.汇报

1)指名汇报,同时将表格填写完整。

2)问: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你觉得根据最后得到的结果不同,可以分成几种情况?哪几种?

有剩余的情况出现时,你们为什么不再继续分下去呢?

4.交流

1)问:根据分得的结果,可以分为正好分完的和分后有剩余的两种情况,像这种正好分完的,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独立列式)

2)说明:像这几种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如:把10根小棒,每人分3根,分给了几人,还剩几根?(生答)

问:按要求列式。(板书:10÷3)

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计算?10和3分别表示什么?

问:最多可以分给几人?也就是说明10里面最多有几个3?有没有全部分完?还剩多少?(板书:……1(根))

说明:没有分完的,在商的后面写上6个点,再把剩下的数写上,这个数叫余数。(板书: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3)生齐读算式,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问:这题为什么要写余数?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结:

1)通过刚刚的学习,如果每人分4根或6根,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生独立完成)

2)汇报填写情况,板书。

3)指名说说各个算式的意思。

7.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生讨论,再指名说)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题(1),请学生按要求分一分,再将括号填写完整。

指名口述分的过程。

问:为什么剩下的2个圆片不再分5份?

填写算式,指名板演,说说算式中各个数的意思。

2)出示题(2),学生分一分,再将算式补充完整。

指名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算式的含义。

问:为什么有余数?

2.完成2

1)出示图,请学生说说图意,再出示(1)(2)题。

2)生根据不同的描述完成填空。

3)比一比:14÷4=3(瓶)……2(朵)与14÷3=4(朵)……2(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师小结。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获得了什么?

四.作业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10÷2=510÷3=3……1(根)

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认识除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除法。

2、使学生知道:这种除法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并能知道这种方法怎样用算式来表示。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6个村和3个盘的图片、12根小棒、12个小圆片、6支铅笔。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师生分铅笔,初步感知分的方法、

(1)教师拿出6支铅笔,先向学生明确: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给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细心观察老师是怎么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铅笔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教师要同时拿2支给一个同学),再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最后又拿2支分给一个同学,也就是每2支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6支铅笔,每个同学2支,可以分给3个同学。

(2)让学生想想刚才是怎样分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学生初步认识第二种分法、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8个小圆片,按每2个放一堆,看看能分几堆?

(2)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学生给予个别指。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

2、教学例5、

(1)出示书上例5,左边的桃子图。

①教师叙述题意: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能放几盘?(板书或提前用纸写好的贴在黑板上)。

②教师问学生:每2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使学生知道:每2个放一盘,就是每2个分成一份。

(2)教师让学生拿出6个桃子的图片,自己试着分一分、(边说边分,先再最后)。

(3)指名让学生回答分的'过程,教师继续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二)、要强调两个两个地分,每2个放一盘,也就是每2个为一份、学生跟着老师的演示摆自己的学具。

(4)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是怎么分的?分得的结果怎样?使学生知道:每2个分成一份(或2个2个地分的)分成了盘(板书:3盘)。

(5)教师小结、我们分桃的时候,把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分法也要用除法来计算。

(6)结合分的过程说明算式的写法。

①桃子的个数6是要分的数,写在除号的前面、(板书:6)每份的个数是2,写在除号的后面(板书:2)。分得的份数是3,写在等号的后面(板书:3)。

②让学生说一说62=3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6个,每2个分一份,分成了3份(板书)。

③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6是被除数,2是除数,3是商。

(7)引导学生看书,并说说例5的图意,让学生自己把剩下的桃子分完。

(8)质疑问难,师生答疑、

三、全课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

随堂练习

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边摆边说分的过程。按分得的结果,把算式填全,集体订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认识除法教案篇4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认识除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方法,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 理解各部分的含义,能够比较熟练的笔算有余数的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让学生逐步养成书写工整,计算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余数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以及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我会填,在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t;21 9×()t;37 ( )t;31

2. 我知道用竖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0÷4= 30÷6= 35÷7=

二、自主学习:

1.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途中小朋友在做些什么?在他们分工合作安排晚餐和搭帐篷的活动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结合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自己试着列算式。

三、合作探究:

1. 22÷4=()人()条

(1)用竖式计算的正确格式。

(2)在竖式除法中如何试商?

(3)在竖式中“商与除法的积”是什么意思?

(4)在竖式中被除数里减去商与除数的积,剩下的是什么?

2. 比较22÷4与20÷4的竖式的不同之处。

3. 小组内交流回报。

认识除法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

图形认识教案6篇

幼儿认识左右教案6篇

观察认识活动教案8篇

幼儿认识车教案通用6篇

大班数学认识日历教案7篇

认识米优秀教案7篇

小学认识光教案精选7篇

幼儿认识五官的教案8篇

认识z的教案精选7篇

小班数学《认识1》教案7篇

认识除法教案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1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