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探究为导向的教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有趣味性的教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水的作用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水的作用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树有美化环境、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和防风、防沙、防洪的作用。
2、体验在不同环境下人们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知道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表现不同环境的两幅图片(好的为甲,差的为乙)。
2、“小树苗”贴绒若干。
3、录音机、《学植树》磁带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到树下玩耍,引导幼儿讨论:
1、人们为什么要种树?树木有什么作用?
2、如果没有了树木,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以谈话的形式引出活动内容。
二、教师出示表现环境的两幅图,请幼儿观察图片,认识树的作用。
1、美化环境的作用。
(1)这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有花草树木 ……)
(2)如果这两个环境不同的地方让你选择,你愿住在哪儿?为什么?(环境美……)
师:(指甲图)树木(花草)可以把周围环境打扮得非常美丽,是人们心情舒畅、愉快,这是树的一个作用。这种作用我们能用一句话说出它叫什么吗?(小朋友讨论、发言)
小结:这种作用我们叫它“美化环境”(幼儿学记)。
2、净化空气的作用。
(1)这两幅图片里的工厂的上空有什么不同?(乙图冒着许多黑烟,甲图冒着淡灰色烟)
(2)(指乙图)如果你从冒黑烟的地方走,会有什么感觉?(呛嗓子、咳嗽)
(3)一阵风吹来,黑烟灰随风飘落,周围的环境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吗?为什么?(幼儿讨论)。
师:是啊,如果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会呛的咳嗽、恶心。时间长了,还会生好多疾病呢。
(4)小朋友再看,(指甲图)树多的地方,空中冒的烟为什么不黑呢?(幼儿讨论)
师:原来,人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树多的地方,空气特别新鲜,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树木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排除氧气,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于是,人们就在工厂的周围种了好多树。小朋友,这又是树的一个作用,你能说出这叫什么作用吗? (启发幼儿讨论)
小结:树木能吸收有害气体和烟尘,排除氧气,能使空气变得新鲜干净,这种作用叫“净化空气”(幼儿学记)。
3、调节气候的本领。
(1)这两幅图上正在玩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表情不一样,满脸大汗……)
(2)(指甲图)站在窗口的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很高兴?他看到两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得很开心,他怎么说?谁来表演一下(请2—3人表演)
(3)(指乙图)站在窗口的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高兴?他看到两个小朋友在炎热的太阳底下满身大汗,他又会怎样说?(请2—3人表演)
(4)两幅图上的小朋友,为什么有的很高兴出来玩,有的不高兴出来玩呢?
幼:(指甲图)这边树多很凉快,小朋友很高兴出来玩,(指乙图)这边没有树,太热了,小朋友就不出来玩。
(5)为什么有树的地方就会凉快呢?这又是树的一个作用呢?(幼儿讨论)
小结:原来夏天天气炎热,树木里的水分大量蒸发,带走一部分热量,它像空调一样可以使温度有高度变低,这种作用叫“调节气温”(幼儿学记)。
三、防风、防沙、防洪的作用。
师:小朋友,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了故事后,你就会知道树还有一个更大的作用呢?
(1)讲述《大森林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美丽的村子,它的周围种了好多树。
在离村子不远处,住着三个恶魔王,风魔王、雨魔王、沙魔王。
有一天,这三个恶魔王凑到一起要比试本领,风魔王说:“我的本领最大,我可以把村子吹得稀巴烂!”
雨魔王说:“我的本领大,我拼命下雨形成洪水,把村子全淹没!”沙魔王说“你们的本领都不如我大,我可以把村子用沙全埋了!”
他们的话被过路小喜鹊听到了,小喜鹊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全村的人,人们听了非常害怕,,可是又没有办法,决定离开这个美丽的地方。
这时,忽然听到大森林里树叶“哗哗”作响,一个声音在喊着:“别害怕,我会保护你们的!”
风魔王来了,它鼓起腮帮子“呼呼”拼命地吹,雨魔王来了,倾盆大雨“哗哗”地下沙魔王来了,狂风卷着黄沙“呜呜”地刮……
聪明的小朋友,村子被风吹垮了吗?被洪水淹没了吗?被沙子埋了吗?
提问:村子被风吹到了吗?(没有)被沙埋了吗?(没有)被洪水淹没了吗?(没有)
那么,小朋友想想树还有什么更大的作用?(防风、防沙、防洪)
四、复习巩固树的作用。通过启发提问,使幼儿加深印象,说出树的几种作用。
五、“栽”树苗,进行“环保”
师:小朋友,为了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我们要多植树来改造、绿化环境。这幅图上的(指乙图)环境都不喜欢,那我们怎样通过植树来改造它呢?下面就请小朋友讨论、设计一下,把这些小树苗(贴绒)“栽”到什么地方才能使这儿的环境变得也很美。
(幼儿讨论后,每人上来“栽”树苗)
提问:
(1)现在这儿的环境变得怎么样了?(很美丽)
(2)这儿的小朋友该变成什么表情了?(很高兴)谁来表演一下高兴的表情?
(3)小朋友怎样才能保护这些小树苗快快长大?进行爱护树木的。
六、律动:学植树
师:小朋友,我们知道树的作用那么大,它为我们做了许多好事,我们要多植树,让我们一起植树吧。
录音机音乐起(律动),幼儿随教师动作挖坑、栽树、浇水,小树发芽长大,小朋友高高兴兴拍手、跳舞。
水的作用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了解标志的作用和特征。
2、使幼儿学会按标志行动
3、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标志,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准备各种交通标志图片、书籍若干。
2、准备自制标志所需要的各种材料。卡纸、铅笔、彩笔等。
3、布娃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老师:小朋友,今天早上有个小朋友委托我们帮他一个忙。到底是谁呢?她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呢?我们快一起来看看吧!(师出示布偶表演情景戏)
老师:前几天布娃娃奇奇新买了一辆小汽车,这不今天早上她就开着她的小车来我们广饶游玩,但是一进城,她发现我们的马路上到处有着很多她不认识的标志,这些标志她从来没有看见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所以她不敢开车进城,只好来请教我们小朋友来帮忙了!
二、认识交通标志
老师:瞧!布娃娃奇奇把这些交通标志都给画了下来,我们快一起来看看它们都代表着什么意思吧!
(老师出示各种交通标志的图片,请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试着说出这些分别是什么标志,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幼儿举手回答:红绿灯、禁止停车、禁止行人通行、禁止非机动车辆通行等。
老师:刚才小朋友都说出这些标志的意义,那到底说的对不对呢?老师来告诉你吧!(师详细讲解每个交通标志的名称及意义)列举。
游戏——我指你说:(教师可指出标志图片,让幼儿说出标志名称及含义,以让幼儿巩固复习)教师带领幼儿说标志的称及含义。
老师:请小朋友说说自己还见过哪些交通标志?它能告诉我们什么?鼓励大胆回答的幼儿。
三、交通标志作用大
老师: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很多交通工具的意义,那小朋友你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交通标志,那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幼儿纷纷回答。)
老师小结:交通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了交通标志,那马路上的车就会随意乱行,没有规则,互不谦让,很容易引起车祸;如果没有交通标志人们就不知道什么是停车场,那车辆就会随意停放,这对我们的行走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了交通标志,上班的时候马路就会混乱,这样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的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交通标志是社会生活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符号;是缺一不可的,我们都应该认真的去执行这些交通标志所表达的含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做一名优秀的交通小标兵。
四、我是小小设计师
1、老师:小朋友,刚才奇奇说,她现在可全都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意义了,她说谢谢我们中二班的小朋友,我现在要开着车到我们幼儿园来参观呢!你们高兴吗?可是啊,对于我们幼儿园奇奇一点也不熟悉,每个教室每个房间它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所以我想我们今天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为我们的幼儿园设计出一些标志来,就像交通标志一样,让奇奇一来,看到这些标志就知道这些地方是干什么的。如:可以在我们洗手的水龙头那里设计一个标志,如:用水龙头的时候要开小一点,用完以后要记住关掉,不要浪费水资源等等)
2、幼儿寻找设计目标
老师:小朋友,现在你就出去找找我们教室或者是幼儿园哪些地方需要标志?(幼儿寻找,师可跟随指引)
3、幼儿为幼儿园设计标志并制作出来
(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要重点指引)
4、标志粘贴
老师幼共同将幼儿自制的标志贴在适合的地方,并让设计者向其他幼儿讲述其意义。让幼儿加深理解标志的名称及作用。
【活动延伸】
可请小班幼儿参观展示并为他们讲解其标志的意义,也可放学后让幼儿带领自己的父母去参观设计的标志。
水的作用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交通标志作用大,初步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能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
3、让幼儿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它们所代表的意义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标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重点是让幼儿感受交通标志作用大。
活动难点:
是幼儿自己能画出简单的标志,并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幼儿到马路、十字路口处寻找和观察各种交通标志;
2、请家长协助幼儿搜集有关交通知识的资料;
3、图片:常见的交通标志、故事《神奇的小警服》。
4、彩笔、纸。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神奇的小警服》引出课题。
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后,提问:故事中的小猴子怎么了?过马路为什么要走斑马线?什么是交通标志?
评析:活动的开始,老师先用故事让幼儿知道斑马线是一种交通标志以及交通标志的含义。因为故事是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一种教学形式,故事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受到。
2、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及重要性。
(1)出示红绿灯标志、人行横道标志,引导幼儿说出其名称及作用。
(2)用互动谈话的.形式请幼儿说说自己都见过那些交通标志,它们都告诉我们什么?
评析:利用活动前幼儿的观察和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志及其代表的意义,再通过谈一谈交通标志的含义及作用,让幼儿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3、请幼儿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标志。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么多交通标志,知道了它们的重要,现在就请小朋友画一画你喜欢的标志,然后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它的名字,还有我们平时应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
评析:通过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标志,说说它的名字和作用,让幼儿进一步理解的标志的作用,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
4、设置交通标志栏。
师生共同将老师准备的标志图、幼儿画的标志及家长协助收集的交通标志,组成专栏贴于墙上,引导幼儿进行观赏、交流,加深对交通标志的认识。
活动反思:
师生共同设置标志栏,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赏,加深对交通标志的认识的同时,使幼儿知道这些标志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安全息息相关,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水的作用教案篇4
活动生成:
每次幼儿在吃餐后水果的时候,我发现总有些孩子不会一拿到手就吃,而是先拿在手上把玩一会,或是和同组的孩子一起比一比自己手里的水果。因此,我想为什么不给幼儿一个机会好好认识一下各种水果呢?现在正好又是秋天,各种水果的都上市了,给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条件。
活动目标:
1、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感受水果的丰富性。
2、通过各种感官分辨不同的水果,喜欢吃水果。
3、能大胆地在集体前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感受交往分享的快乐。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布袋一个,柿子、香蕉、苹果、弥猴桃等。板画水果树,
2、各种水果卡片6张,卡片袋7个
3、切开的水果块若干,牙签.,每人自带水果一个。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激发活动兴趣。
1、师:秋天到了果园里有好多水果成熟了,果园里的伯伯送老师一袋好东西,知道里面装了什么嘛?
2、我请某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猜一猜。请2~3名幼儿上来猜一猜。
3、猜一猜摸到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认识秋天的水果
1、老师现在要去果园摘水果了,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吗?
2、我们来看看果园里都有哪些水果吧(果树上贴上各种水果,请幼儿说一说都有什么水果)
3、老师现在要摘水果了,请小朋友说一说老师摘了什么水果?(老师边摘水果边引导幼儿说水果的名称)水果太多了,老师的手都拿不下了,我给自己准备了一个袋子,我要把水果装进袋子里去(把4种水果装进卡片袋)袋子装不下了,剩下的水果我们下次再来摘吧(让幼儿明白卡片袋只能装4种水果)
4、我们一起用好听的方法来说一说老师摘了那些水果(教师一边拍手一边说“摘了xx,摘了xx”),说2.3遍,幼儿能熟练的说之后,教师边打快板边带幼儿说一遍
5、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去摘水果了,老师给每组小朋友也准备了一个袋子,可是袋子只能装4种水果,请小朋友把你们最喜欢的4种水果装进袋子里。装好之后小朋友一起用好听的`方法来说一说你们摘了什么水果。
6、幼儿自由选择水果插入卡片袋里,教师巡视指导
7、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水果袋和篮子拿上来给老师,其他小朋友马上小椅子转过来坐好,我们比一比哪组小朋友的速度最快
8、教师选3条卡片袋展示,请全体幼儿一起用好听的方法说一说
9、剩一组水果卡,让幼儿一起说一说
10、教师引唱“秋天的天气真呀真正好,我和老师一起去果园”引导幼儿着念“摘了xx摘xx”
三、通过探索活动,进一步认识秋天的水果
1、刚才我们去果园摘了好多水果,现在要请小朋友来认识一下这些水果宝宝,请小朋友看一看水果宝宝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是大的还是小的?有什么气味?
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闻一闻,自由探索水果的特征。
2、你和什么水果交的朋友,它是什么样的?
还有谁知道xx长的什么样?是怎么知道的?
四、尝一尝,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鼓励幼儿要多吃水果
1、老师把刚才摘下来的水果送到厨房请阿姨做成了漂亮的水果拼盘,你们想吃吗?
2、我们先来看看盘子里有什么水果
3.老师给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牙签,小朋友吃水果的时候不能用手抓,一定要用牙签,现在老师请小朋友选择你想吃的水果来尝一尝吧!幼儿自由选择水果品尝。
4、说一说,你吃的是什么?吃起来是什么感觉?我们一起用好听的方法来说一说我们吃的水果吧“吃了xx ,吃了xx”
5、除了今天吃到的水果外,这段时间你还吃过哪些秋天的水果?
6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各种各样好吃的水果。小朋友们要多吃水果,这样才可以快快长大。
五、分享活动
盘子里还有好多好吃的水果,小朋友把它们送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尝一尝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引导幼儿由外到内认识了各种水果,通过观察、触摸、品尝认识了水果的种类,感知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幼儿敢于表现,热情大方与人交往,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及合作。
水的作用教案篇5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4、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②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 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水的作用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机物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掌握两者的联系。
2.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形成学生部分和整体统一的观点,养成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 建立科学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重难点:
重点:(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有机物联系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关系
难点: 在夏季一昼夜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的基础上,分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有机物、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关系。
三、教学方法:
(1)通过竞猜游戏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使所有学生积极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直观教学 。
四、教学准备:
课件、试题卡片、绘制有夏季一昼夜co2吸收变化曲线图的白纸板等
五、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通过竞赛测试游戏,让学生回忆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以学生的学习小组(6组)为单位参加竞赛游戏,竞赛游戏分为两轮,第一轮为必答题,每一小组选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第二轮为抢答题,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
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呼吸作用吸收o2,产生co2,分解有机物。可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最主要体现在有机物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变化上,下面我们从有机物和氧气、二氧化碳两个角度去分析这两者的之间的关系。 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最能体现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条曲线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分析] 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变化曲线图形成过程。
a点:凌晨3-4点钟,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六时左右,太阳出来,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c: 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c点:七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c---e: 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e点:下午六时左右,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e----f: 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f----g. 太阳落山,停止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 以上是夏季一昼夜中co2的吸收和释放的变化曲线图,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有关它的有机物情况,在24小时中消耗有机物、制造有机物和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应该是那段,在24小时中植物体内有机物最少、有机物最多和制造有机物最快的时间点应该为何点?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如果用co2曲线围成的面积来表示的话,应该如何表示?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在纸板上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1] 变化曲线图中有关有机物的问题:
(1)植物消耗有机物、制造有机物和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 (2)植物体内有机物最少、有机物最多和制造有机物最快的时间点? (3)在一昼夜中有机物的积累量如何用co2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分析并解释原因。 [师生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变化曲线图中有关有机物的相关问题。
[实战演练1] (2012山东)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参考答案:d
如果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在一昼夜的24小时中,o2和 co2含量的变化如果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曲线图应该怎么绘制,并讨论终点在不同位置的情况下,有机物变化情况(增多、减少或不变)。
[学生分组讨论2] 曲线图中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的问题:
(1)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在一昼夜中o2含量和 co2含量变化的曲线图。 (2)分析o2含量和 co2含量的最高点和最低点。
(3)讨论终点在不同位置的情况下有机物变化情况。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分析并解释原因。
[师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绘制曲线图,并分析 n点在不同位置时,有机物变化情况。
[实战演练2]
例题:将一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置于室外进行培养,假定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浓度测定仪测得了该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h点co2浓度最低,说明此时植物对co2 的吸收量多,光合作用最强 b.co2浓度下降从de段开始,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从d点开始的 c.d点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和细胞呼吸强度相等
d.d点较b点co2浓度高,是因为d点温度高,使植物细胞呼吸强 答案:c [教师讲解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的体现也 非常典型。下面我们以叶绿体和线粒体之间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供应情况分析如下: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但图中的6个箭头不可能同时存在,植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箭头可能不同,下面以夏季一昼夜为例,分组讨论分析在不同时间存在的箭头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3] 分析图中各个区间o—b、b—c、c—e 、e—f、f--g及c、e点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情况,以及6个箭头存在情况。
[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分析并解释原因。
[师生归纳]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学生讨论结果总结在不同时间段,分析氧气和二氧 化碳的吸收情况,分析6个箭头的存在情况。
[课下分组讨论]在一昼夜中,植物叶片细胞内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含量变化如 果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该如何表示?
[实战演练3] 玉米是我省主要的农作物,常用作农业科研的重要材料。图一表示玉米细胞的某一生理状态,图二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请据图回答:
(1)图一所示生理状态在图二曲线中对应段,若玉米长期处于图一所示生理状态则不能正常生长,原因是 。
(2)请在图一中用箭头标出此状态时氧气的移动方向。 答案:(1)ab 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能积累
(2)见上图 [布置作业] 下图中的甲、乙两图 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甲图是在春季的某一晴天,乙图是在盛夏的某一晴天,请 据图回答问题:
(1)甲图曲线中c点和e点(外界环 境中co2浓度变化为零)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推测该植物光合作用强度最高的是________点,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________点。
(3)乙图中fg段co2吸收量逐渐减少是因为________,以致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和________逐渐减少,从而影响了暗反应强度。
(4)乙图曲线中间e处光合作用强度暂时降低,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 (2)d e (3)光照强度逐渐减弱 atp [h] (4)温度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影响了co2原料的供应
附:【板书】
必答题: 1.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场所 3.光反应的产物是
4.呼吸作用中产生atp的阶段是
5.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那么光合作用的co2消耗阶段在
,o2产生阶段在
6.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那么呼吸作用的o2消耗阶段在
,co2产生阶段在
抢答题卡片1: 1. 1mol葡萄糖进行有氧呼吸释放总能量为
——— ,转移到atp中———, 形成———个atp。
2.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反应式为———。
3.酒精检测的原理为———。
抢答题卡片2: 1.如果突然停止光照,细胞内的c
3、c5以及atp的含量变化情况为———。
2.如果突然停止二氧化碳供应,细胞内的c
3、c5以及atp的含量变化情况为———。
3.如果天气由晴转多云,细胞内的c
3、c5以及atp的含量变化情况为———。
抢答题卡片3: 1.色素提取时加入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的目的———。 2.色素分离时滤纸条插入时不要被层析液没及原因是———。 3.色素分离后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四条色素带的名称和颜色分别是———。
抢答题卡片4: 1.光合作用中【h】的产生和【h】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2.呼吸作用中【h】的产生和【h】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3.光合作用中水的产生和水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4.呼吸作用中水的产生和水的消耗分别在那个阶段
水的作用教案篇7
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初一的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
(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我给她说要爱护花草,因为花草和我们一样都是珍贵的生命。于是她把手中的面包揉碎撒到了草地上。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让小草吃面包,我给她说:小草不吃面包,喝点水,晒晒太阳就饱了。第二天中午该吃饭了,她要水喝,然后跑到太阳地里说:不吃饭了,晒晒太阳就饱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同学们能从老师讲的这个小故事中提出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提问,略。(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
教师总结:人进行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外界摄取的,植物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植物自己制造的吗?这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怎样研究呢?
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二、实验探究
出示课件: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
1、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吗?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注意强调“光下”这个条件。
2、作出假设:首先教师应解释假设的设定,就是对下一步实验过程的简单概述。然后让学生假设。
如果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那么不在光下就不形成淀粉。(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随时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
3、制定计划:
思考:首先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合理的实验思路。针对假设需要做对照实验吗?对照的是什么条件?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答:光是对照的条件,是研究的变量。
依据光所做的对照实验中,以下哪一种方案更能体现实验的严谨性?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1)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
(2)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
(3)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
学生答:选择第三种方案。尽量让学生解释选择的原因。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思路以及单一变量的设计原理,其他条件都一样,只是要研究的条件不一样。在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条件是“光”。第三种方案中一片叶子的两个部分是变量最少的,所以选择第三个方案。
4、实施计划:
尝试合作
通过合作尝试小实验来验证淀粉遇碘变蓝,同时使学生学会相互配合,为下一步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小实验---淀粉的检验
要求:用碘液滴到面包上,观察面包颜色的变化。
(由组长指挥,实验员进行操作。纪录员纪录。)
现象描述:淀粉遇碘变蓝,可以用这个方法验证淀粉的存在。
(2)小组讨论:
a.绿色的叶影响观察淀粉的变蓝,怎样把绿色处理掉?
b.实验前应避免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怎样处理?
通过组长的领导,小组看书讨论解决。然后选择小组进行发言。
脱色,是为了避免绿色的存在影响观察滴碘后变蓝的淀粉。叶绿素易溶于酒精,而酒精又易燃烧,因此将叶片进行隔水在酒精中加热,确保实验的安全。
暗处理,是为了清除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植物在黑暗中不形成新的淀粉,原先的淀粉又被利用掉。经过暗处理后的植物叶片内基本上不含淀粉了。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叶片从新开始制造淀粉进行验证。
教师对实验提出要求:
(1)课前实验小组的同学已经对叶片进行了暗处理,同学们在将叶片上的黑纸片摘除时用笔划出遮盖的范围。
实验的注意事项: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点燃用火柴,熄灭用灯帽。如不小心,酒精灯翻倒着火,不用慌张,用教师准备的湿毛巾盖住即可。
由小组长看着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组内实验。(强调组长的责任,以及组内的配合。)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帮助,指导,参与探讨。)
注意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注意观察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以叶片变黄白色为适宜。15分钟的时间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分析:由学生进行。
滴碘变蓝的区域(有淀粉)
滴碘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淀粉)
变蓝的区域(接受了光照)
不变蓝的区域(没有接受光照)
受光淀粉变蓝
5、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勘误)绿叶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条件,淀粉是产物。
三、归纳总结
动动脑筋:及时强化实验过程和落实结论。通过把错乱的实验过程的正确排序,使学生对实验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吃透。由叶片的染色情况分析叶片的受光情况,逆行理解和运用知识,进一步体会结论。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通过刚才的实验,请同学们把实验步骤再回忆一下。
(1)请将"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的实验步骤正确排序:
a光照b酒精去除叶绿素
c黑暗放置d清水漂洗碘液
e选择叶片用f清水漂洗酒精黑纸片遮盖
g滴加碘液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同的答案可以引发学生的争论。最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b-c-a-d-f-g-e。
通过实验的结论,对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2)分析叶片(已经脱去叶绿素)接受光照的情况:
叶片a经碘染色后全变蓝。(全部接受了光照,形成了淀粉。)
叶片b经碘染色后全不变蓝。(全部不接受光照,没有形成淀粉。)
叶片c经碘染色后部分变蓝,部分不变蓝。
(变蓝的有淀粉,是因为接受了光照,不变蓝的没有淀粉,是因为没接受光照)
由此进一步证明了:光是绿色植物形成淀粉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以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化学反应,每年全球光合作用估计产生大约16亿吨糖类,产生相应的氧气。养活着地球上其它的生命。假如绿色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会出现什么想象?让同学们想象一下。
科学家曾经幻想,假如将来能搞清楚光合作用的机理,然后将光合作用的基因转移到人的头发里,使人的头发中可以模拟光合作用的过程,只要在人的头发上洒一点水,再晒晒太阳,头发中便完成了有机物的制造过程,人类便可以结束吃饭的历史。这个伟大的设想靠同学们将来能够完成。
四、迁移深化
通过有趣的事例,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知识上升一个高度。
1、分别在早晨、中午、傍晚,从一棵植物上摘取三片相似的叶子经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后发现蓝色的深浅不一样。为什么?
2、农民甲为了多收获玉米,于是他在同样的地里种植了比正常情况下多两倍的种子,秋后他能收获多两倍的玉米吗?
五、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调动学生的思考。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有成就感: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疑问?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问题?知识汇总,质疑,评价。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质疑中的问题提出,由大家一起解决。最后注重生生互评,量化打分。
第二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配以优美的音乐,多媒体展示蓝天、白云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图片。
全世界的生物呼吸和燃料燃烧消耗氧气平均为10000吨/秒,而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只占21%,按照现有的消耗速度只能维持3000年,可是,许多年过去了,而大气中的氧含量并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用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猜测问题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猜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吗?我们应如何证明我们的假设呢?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1、投影小资料:氧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呈气体状态,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但能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恢复燃烧)。
在教师启发下,请同学们参考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训练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大胆创新和勇于实践。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可行性,尽量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巧妙的设计实验。
请学生总结自己的设计思路:
(1)将天竺葵的部分枝叶装入密闭的广口瓶中,照光一段时间后,检验气体成分的变化。
(2)将一株健壮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时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另将一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单独放在一个玻璃瓶中密闭照光,看哪一只先死。
(3)将适量的金鱼藻,放在水中,照光,收集产生的气体,检验是不是氧气……
充分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请其他同学评价各组的实验设计,并指出设计中的优点、不足,启发学生确立在探究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设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科学方法。
把各小组两两合并,相互质疑对方的实验设计,相互交流补充,不断完善,不断探讨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体会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最终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设计。
2、教师请两三个实验设计较合理的小组分别详细叙述实验设计,及时肯定学生设计的科学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并鼓励其他同学完善或补充说明:
(1)取一株健壮的天竺葵,将天竺葵的部分枝叶装入一个密闭的广口瓶中,照光一段时间;取另一同样密封的不放任何枝叶的广口瓶,同时照光,作为对照。一段时间后,利用燃烧状况相同的两支蜡烛同时放入两广口瓶中,观察燃烧时间的长短,预计盛有枝叶的广口瓶中的蜡烛会燃烧较长的时间,说明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氧气。
(2)取两个相同的大玻璃罩,将一株健壮的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时放在一个玻璃罩中,密封,同时,将另一只生长状况相同的小白鼠单独放在另一个玻璃罩中,密封;两组同时照光,经历足够长的时间,观察两只小白鼠的生活情况。结果预测:与植物放在一起的小白鼠生活的时间较长,而另一只则首先死去。说明罩中有植物照光后可进行光合作用,不断产生氧气供小白鼠呼吸利用;而另一只小白鼠再将玻璃罩中的氧气耗尽后,窒息死亡。
(3)取适量的金鱼藻(或黑藻、水绵等),放在水中,倒罩上一个玻璃漏斗,漏斗颈上套一个盛满水的试管,照光;另一组实验装置同刚才所述,唯一不同的是漏斗下不放金鱼藻,同样照光。观察漏斗下是否有气泡产生。收集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口,观察实验现象。结果预测:漏斗下不放金鱼藻的,不产生气泡;漏斗下放金鱼藻的,会产生气泡,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3、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合作,按照各组的实验设计动手完成实验探究,证明自己的假设,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师适时、及时指导,鼓励学生发现实验中的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或者组内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也可向老师请教,从而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探究实验结束,各组总结自己的实验成果,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氧气。
三、归纳总结
各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解答其他各组和老师的质疑,进一步突出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比如:
实验小组(1)“利用广口瓶收集枝叶的光合产物”,虽然照光时间足够长,但最终利用两支蜡烛检验时,燃烧时间并无多大差别。小组内也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其他小组指出:a.可能是由于装有枝叶的广口瓶瓶口密封不好,使产生的氧气跑掉了。b.是不是检验前将枝叶取出时,使大量空气进入了广口瓶?c.是不是实验设计原理上的问题,等等。实验小组一一回答了同学们的疑问。之后,教师肯定了本实验设计原理的正确性、科学性,并利用这个机会,向同学们指出实验设计科学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一个实验是否能成功,应当首先具备科学性,但如果实验没有同时具备可行性,那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结果,得不出相应的结论。提示:为什么这个实验不可行,可能与下节课将要学到的光合作用的原料有关,提请同学课下查阅资料解决。
对小组实验(2)“小白鼠的死亡”原因,有些小组提出质疑:“死亡与否”一定是氧气造成的吗?
实际上,只有实验(3)真正确认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是“氧气”!
教师启发:科学实验不能靠主观臆测,关键是要拿出事实证据。再次强调科学事实的重要性。
请同学们联系上节课所探究的知识,总结出光合作用产生的物质有哪些。最后,教师指出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并明确这两类物质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
四、迁移深化
通过视频展示原始地球景观。教师说明原始大气中并没有游离的氧存在,氧气是后来才产生的。
思考:氧气的出现是哪类生物的功劳?与什么过程有关?搜集资料找到证据。
五、开拓创新
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比如:如何有效提高居室中的氧含气量?家里的养鱼缸怎样较长期的保持水质的新鲜?许多热带鱼缸中都备有电灯,从生物学方面讲有什么科学道理?
有关本节知识,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第三课时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疑
动画展示“海尔蒙特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致:有句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公元前3世纪,亚里斯多德曾经做过一个经验推测,说土壤就是植物体的全部食物来源。1648年,“生物化学之父”范?海尔蒙特做了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实验,推翻了这一观点:海尔蒙特把一棵2.5千克的柳树苗栽种到一个木桶里,桶里盛有事先称过的土壤;以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树苗,还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树逐渐长大;他发现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而土壤却只减少不到100克。柳树增加的重量来自于哪里呢?海尔蒙特认为是植物吸收了水分的缘故。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正确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或出示资料: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多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窒息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1、继续分析导言: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这个重要因素,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所必须的吗?”
针对以上问题,请实验小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假设:“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所必须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2、各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提示:
(1)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2)溴代麝香草酚蓝(btb)是一种指示剂,当有二氧化碳存在时,它的溶液呈黄色,没有时溶液呈蓝色;
(3)为了保证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你该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讨论设计的实验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步骤。
3、同学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共同分析所设计的实验是否严谨、合理。
方案一:用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原理来检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对二氧化碳的利用。
步骤如下:
1)准备3支试管,分别标号,在每支试管内装入大半试管呈蓝色的0.1%溴代麝香草酚蓝溶液。
2)在第2、3号试管内插入玻璃管,用口向试管里呼气,至溶液呈黄色。在第3号试管内放入绿色水生植物金鱼藻或黑藻等,将绿色水生植物全部浸没在溶液中。
3)把3支试管放在阳光下,使管内绿色水生植物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观察3支试管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它的结果。
结果预测:1号试管溶液仍呈蓝色;2号试管溶液依旧呈黄色;3号试管溶液的黄色消失,恢复到蓝色。
方案二:利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造成同一植株不同叶片所处的气体环境差异(有无二氧化碳),照光后,检测所测叶片是否进行光合作用。
实验步骤:
1)取一株健壮的天竺葵,暗处理一昼夜;
2)用一个大三角烧瓶a装入部分枝叶,再在烧瓶内装入一个敞开口的,盛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烧瓶瓶口;用另一个同样的大三角烧瓶b装入与a瓶中相同的枝叶,再在烧瓶内装入一个敞开口的,盛有清水的小瓶,密封大三角烧瓶瓶口;
3)将两烧瓶置光下一段时间;
4)检测两瓶中叶片是否形成淀粉。
结果预测:a瓶中的叶片不形成淀粉;b瓶中叶片形成淀粉。
方案三:采取与课本相同的实验设计。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用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欲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展现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究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辩论,最后确定最佳方案。要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敏锐的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及时激励,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4、学生分组实验,相互交流、合作,进一步体味科学探究的严谨性,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争论,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三、归纳总结
动画配音: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灿烂阳光下,一株大树尽情伸展着茂盛的枝叶,不断有物质进进出出……,请同学们给动画模拟配音,用语言描述光合作用的过程,并填表格:
原料
场??
能量
产物
光合作用
通过同学们相互之间的补充,教师渐次点拨、引导、规范学生的描述,最终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
投影光合作用的概念,突出显示原料、场所、能量和产物,师生共同分析三节课来的探究结果,进一步深化对光合作用过程与原理的认识。
学生讨论:尝试用公式的形式表达光合作用。用动画变成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叶绿体
并请学生代表进行讲解公式的含义。
深入分析光合作用的过程,对比原料产物变化及能量转化,阐释光合作用的两方面实质: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四、迁移深化
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联系实际,归纳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应用:
1、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般是0.03%。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到0.5%-0.6%时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会显著增强,产量就会有较大的提高,这种给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你能说一说“气肥法”的原理吗?
2、据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90亿,而地球的资源十分有限,吃饭问题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你认为解决此难题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五、开拓创新
资料:“根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中心主任李良壁教授介绍,目前大田作物的光能利用效率很低。主要作物稻、麦高产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仅为1%~1.5%。因为,照射在叶片上的太阳光能约有47%是在光合作用的作用光谱之外(紫外和红外光部分),不能被植物吸收,而其余53%的太阳光能中,约有16%的太阳光能不能被植物充分吸收,约9%的太阳光能被吸收后在体内不能有效传递,它们通过光抑制、光破坏等耗散了激发能,还有19%的太阳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此外,太阳光能被用在植物代谢消耗的约占4%。这样一来就是光能利用效率最高的植物也只有5%左右。”这段话对你有何启发?如何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呢?
教学设计说明
光合作用是经典而富有科学理论与实践功能的综合教学内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重要生理现象,同时又是较抽象、不易理解的知识。不论是什么版本的教材,这些都是学习生物知识以来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较难处理的内容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巩固前面所学过的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的相关知识,把实验中内涵的单一变量的探究思路提炼出来,增大学生的思考的力度,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情趣以及科学思维的模式,因此把教材安排的三个实验:对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和原料的验证或演示,改为系列探究性学习过程,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尝试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在教师必要提示和引导下的学生探究、设计实验的过程。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探究、设计及对科学家的那种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设计尽量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落实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多层面、立体化的空间,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应注意训练学生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注意知识层次的衔接和相应知识的落实。加强知识的提高以及应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并不是通过教师得口头讲述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分析、探究及合作与交流,获取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拓宽思维的空间。特别是以学习小组为活动单元,使不同能力的学生得以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特点。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增加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是对于一般的学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难度。尽量使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研究方法是本节课的贯穿始终的宗旨。
第一课时设计了五个版块。由于受版块的限制,在衔接上不太流畅。个别环节的处理上不是太精细。但是教学的目的性体现的较明确,就是学生知道了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可以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以及条件之一。本课时重视了学生看书自学的训练,但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细致,或许以前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所以有的学生不会从书中获取有用的知识点。
小组长的选择很重要。有的小组长能力强,小组活动效果就好。反之指挥不当,讨论和实验活动都不理想。因此,应结合授课内容分别对学生进行组织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培养部分学生成为生物学课的带头人
第二课时,同学们对氧气的性质了解不多,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争先恐后地阐述各自的设计方案,显示了极大的探究热情,智慧的火花随处可见。但是,在实验原理的领悟和实验步骤的设计方面暴露出许多的漏洞,表现出初一学生思想的活跃性与思维的局限性并存,同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待于培养,对实验结果预测的科学性不强,需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完善设计。逐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提高验设计水平,教学中能注重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之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培养了他们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亲自体验到了学习过程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课时应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究设计实验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通过进一步的实验设计和训练以及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当把这些知识过渡到农业实践中时,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换有待于加强。
水的作用教案7篇相关文章:
★ 竹石教案7篇
★ 找螃蟹教案7篇
★ 你我同行教案7篇
★ 体能馆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