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7篇

时间:
lcbkmm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制定应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一份清晰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把握课堂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是58汇报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7篇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1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开的大小,*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2

教学内容

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目标

1、体会引入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量角器。

2、会用量角器测量各种角的度数。

教学方法

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学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角的图片∠A∠B,让学生比较大小。

2、指名说说你是怎么比的:观察法、重合法。

3、自学课文,并动手做一做:剪出∠1,用∠1分别度量∠A∠B的大小。

4、想一想认识量角器的必要性,认识角的单位“度”,用“°”表示。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一认

(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看,再小组交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

(2)看书自学刚才没发现的、(如:度,中心,零刻度线)。

(3)认识中心点,零刻度线,以及量角器上的数字的意思。

(4)说说1°和平角。

2、试一试,量角器上看角的度数。

(1)自学试一试,说说∠A∠B各是几度,是怎么量的。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2)量一量。

练一练的第二题的∠1∠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和同桌说说是怎么看的,再指名演示。

三、巩固提升

1、用量角器量出直角的度数。

2、谁说得正确?(练一练1)为什么?有什么好方法来判断对还是错呢?

可先估计是锐角(小于90度)还是钝角(大于90度)

3、量一量练一练2的∠3∠4。

4、用量角器量出一副三角尺每个角的度数。

5、你学会了什么?怎么来量出一个角的度数?得出度量的方法:点对点,边对边,读准度数。

四、数学游戏

1、读懂游戏规。

2、同桌比赛。

五、总结测量方法:强调“点与点的重合,边与边的'重合”的测量方法。

六、作业:练一练2、3。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测量角的单位:度

测量角的方法:

第一步: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

第二步: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分清是内圈的零刻度线还是外圈的零刻度线)。

第三步:从(内或外)零刻度线开始,看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教学反思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在一个圆中标出不同度数的角,概念不清,所标度数与所画弧线不对应。

2、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不同的角,只要明白时针与分针形成的一大格的角是多少度,就可以明白其它整时时多少度的角。

3、排练角的大小时,只写数字符号忘写角的符号,与题意相差甚远。

改进之处:

1、规范孩子们的做题习惯,不管是画什么,要清晰可见。

2、多加练习,积累做题方法。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明确角的大小同边的长短、两条边叉开大小的关系。

2、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并比较角的大小。

3、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的情境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掌握角的正确度量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量角器等,人手一个量角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现在,请同学们画一个角。(生画角)

师:好,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角比较大?

师:觉得自己画的角比较大的同学请举起手来。(发现有些学生比较犹豫)同学们都知道,量线段的长短我们可以用尺子;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称;那么量角我们可以用什么呢?

(有学生会说量角器,教师直接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 观察量角器,认识量角器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量角器,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半圆)

师:在量角器上面,你还观察到了一些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观察的结果,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师:有没有同学来说说,这2个角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是50°,不同点是它们开口的方向不同。

生2:它们边对应的内外刻度不同。

师:其实啊,我们主要看的是0刻度线,0刻度在内圈,我们就读内圈刻度,0刻度在外圈,我们就读外圈刻度。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个角的度数。

3、 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试着量一量题纸上题二的角1吧。(生尝试量角,师巡视)

师:好,有些同学已经量出了角1的度数,让我们听听他们是怎么量角的.吧!

生:……(生边说量角方法,师利用投影仪展示量法,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量角)

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为了方便记忆,老师把你们的方法归纳成了一首儿歌:“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刻度看另边,内外要分辨。”

让学生解释对这首儿歌的理解

学生量题纸上的角2,深化学生对儿歌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一起观察下大屏幕上的两个角,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边的长短不一样。但是他们大小相等。

师: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啊?

从学生回答中归纳出: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师:现在,我们一起再来量一量上课开始我们自己画的角,同桌之间再比较下,到底谁画的角大,大多少?

2、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师:我们看下书本38页做一做的第二题,先来看看这面少先队队旗。谁来估计一下,角1大概有几度?角2呢?角3呢?

(学生量角,交流)

师:我们再来量量,五角星上的角4和角5分别是几度。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延伸:找一找、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

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观察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课本p 5做一做

2、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

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练习一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拓展练习】

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21122页,练习二十八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能正确识别直线、线段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角和角的符号,知道角的顶点、边和角的大小。

3、学生可以用画图工具来角。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射线和角;知道角的顶点、边。

难点:总结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四、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的生成性,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基础上,师生共同生成新知识。

五、教具和学具准备:

教具:三角板一副、小黑板、投影片、活动角。

学具:学生三角板一副、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孩子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运用了线。例如:木工师傅、建筑工程师、缝纫工人、我们的课间游戏活动跳皮筋等。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已见到过线。现在就请孩子们在纸上画一条线(板书:线)

生:操作。(期望:学生能够画出:直线、曲线、线段)

(补救方案一:如果学生都画出直线,教师出示曲线凸现直线的直)

师:你两(生1画的是直线,生2画的是曲线)画的线有什么区别吗?

生:(一直,一曲。)(板书:直)

师:我们把这种线叫做什么?(直线)

师问生1:你画的这条直线还可以像这样一直画下去吗?(可以)

师:那么,我们能量出直线的长度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尽头,无法量)

师: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直线有什么特点?(无限长、没有端点。完成板书)

师讲述:我们在画直线时,只画出其中一部分就可以了。(板画: )

过渡: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我们很少用无限长的直线,只用其中的一段。展示生3所画的线段(有明显的`两个端点)。

(补救方案二:如果没有学生画出线段,由教师画线段)

师:这条线与直线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直的、直线没有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为什么?

师讲述:实际上这种线是直线的一段,我们以前把它叫做什么?(线段)在数学中科学的说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板书: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射线

引言:刚才我们进一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条线。

如果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一条新的线。(教师版画: )

大家看,这条线有什么特点?(直、有一个端点、无限长)(板书:一个端点、无限长)(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无限长,引导学生可否把无端点的一边无限延长?)

师讲述:这种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称为射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射线的例子,比如:手电筒发出的光、电灯射出来的光线、太阳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射线。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线段?

引导学生想象: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做铺垫。

师:我们已经知道,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看,这里有一个点(投影)我从这个点引出了一条射线,从这一点能不能再引出一条射线?还可以吗?

让学生想一想:从这一点可以引出多少条射线?(无数条)

(师演示后只留下两条射线。)

2、认识角

师:孩子们,这个图形,我们以前好象见过,叫什么?(角)(板书:角)

(补救方案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的三个角在哪儿,形状是什么样)

师:请孩子们试着画一个角。再画几个。在小组内交流你自己是怎样画的?

学生操作后讨论。

(学生可能说:画两条线。进一步引导:是两条什么线?教师补充是共同用一个端点的两条射线)

那么我们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板书:一点 两条射线)。师生同时画一个角。

师:根据你们画角的方法,试着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生在小组内交流,汇报。(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完成板书)

师:根据你们总结的角的概念,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该怎样判断?(看它是不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在定义中的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下面加着重号)

师讲解:我们把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顶点、边、边)

师出示小黑板: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并请学生上台来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过渡:在以后我们研究的图形中往往是很多个角,例如:以前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就有四个角,那么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出示小黑板。

师讲解:角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板书)读作角。(生读)角的符号和以前学过的小于符号 < 有一点像,但不完全一样,角的符号第二笔是平的,以后在书写时要注意。(学生练习)角多了,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可以给它编上号,在角的符号内写1、2、3、4,分别记作23 4

3、角的大小比较

师:出示活动角

我这里有两根硬纸条,现在并拢在一起,大家看,我把两根硬纸条怎样了?

师把=根硬纸条叉开。(生可能说分开、张开、叉开、撑开等)

师:看起来,同学们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就说成这两根硬纸条是叉开了。

师讲述:现在把两根硬纸条看作是角的两条边, 1两条边是这样叉开的, 3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1大) , 2两条边呢?(叉开的比 3小)

教师利用活动角的投影片演示,使学生知道角的两条边叉开得大,角就大;叉开得小,角就小。出现在投影片上。

师问:看起来,角的大小跟角的什么有关系?(两条边叉开的程度)

师出示小黑板:下面的角谁比谁大?(属于直观的判断)

在投影片上比较,着重比较的过程。

(三)巩固扩展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随意的比较角的大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比较的是哪两个角?结果是怎样的?是怎样比较的?

生操作后回报。

师引导:两重合一观察。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研讨了些什么问题呢?(完成板书课题:直线 射线 线段和角)你能用吗?试试看。

(五)布置作业

书上第126页练习二十八第1、2、3题。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量指定的角。

2.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能运用角的知识描述相应的生活现象,感受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

教具准备: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关于角,大家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出下面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小黑板出示)

(2)用两个硬纸条做成一个角,使它和第二个角相同,并和第一个角比较大小。

提问:哪个角大?怎样比较出来的?(把第二个角与第三个角比较)

提问:这两个角大小怎样?是怎样比的?能具体说出每个角有多大吗?

3.要想知道角到底有多大,就要会量角。那么,量角的工具是什么?怎样量一个角的大小?这些都是今天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量角器。

(1)出示并介绍这是我们通常用来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量角器,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汇报。

(3)教师讲解。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把这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就记作1°。(板书:度)

②量角器中心一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标上一个数,在测量角的度数时,我们要把角的顶点跟量角器的中心对齐。

③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在里面的一圈,称为“内圈刻度”,而在外面的一圈,称为“外圈刻度”。它们都是从0°~180°。

教师指出:外圈刻度是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是从右往左按逆时按方向从0°~180°。

④观察量角器的内圈刻度,从右边起找0°刻度线,再找出10°、90°、135°、180°的刻度线。

在自己的量角器上从右边起找0°、10°、90°、135°、180°刻度线;从左边起找0°、10°、90°、135°、180°刻度线。

2.用量角器量角。

(1)看教科书第19页,根据刚才对量角器的了解,自学量角的方法,并量一量。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因为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个点叫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边。在量角时:①两重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②一看数: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提问:在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例如书上这个角的一条边既对着50°,同时也对着130°,这时我们应该看哪一个度数?为什么?

(3)指出,在量角时,如右边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内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刻度数;如果左边的0度刻地线与角的的一条边重合,就看外圈,找角的另一条边指的度数。

(4)指名说说在用量角器量角的时候,我们都应注意什么?

三、完成练一练

1、第1题。

请同学们用量角器在书上量一量。

集体订正,并说说是怎样量的。

2.第2题。

(1)同学们量好后,将结果填在括号里。

(2)小组内交流。

(3)说说每块三角尺上的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说明什么?

3.第3题。

(1)先估计一下,这三个角的大小一样吗?

(2)动手量一量。

(3)说说自己的发现,师总结。

四、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篇7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学生已经在二年级上册的时候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而四年级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同时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也学习了直线、射线、知道了角是有两条射线组成的。这节课是学生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进一步学习角的`测量,会用度数来表示角的大小,更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同时这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下节课学习画精确的角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角的分类以及四年级下册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为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渡,设疑引入,感受新知。通过师生的画角操作,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为下几节课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

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学会倾听。

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

量角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但对于量角器上面的内圈与外圈两个刻度线学生很难区分开来。读度数的时候不知道是看内圈还是外圈,因此我设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量角器、三角板等,教师准备好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7篇相关文章:

湘版二年级上册音乐教案8篇

三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优质5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6篇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5篇

八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模板8篇

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教案优秀5篇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教案8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篇

2024年二年级美术上册教案6篇

四年级下册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