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气氛,营造适合学习的环境,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纸的应用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纸的应用教案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 .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
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 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
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 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纸的应用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熏消毒法进行消毒, 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g)与时间x(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与x成反比例(如图所示),现测得药物8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6g,请根据题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药物燃烧时,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为: ________, 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药物燃烧后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为_______.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经过______分钟后,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g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in时,才能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病菌,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二、新授:
例1、小明将一篇24000字的社会调查报告录入电脑,打印成文。
(1)如果小明以每分种120字的速度录入,他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录入任务?
(2)录入文字的速度v(字/in)与完成录入的时间t(in)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3)小明希望能在3h内完成录入任务,那么他每分钟至少应录入多少个字?
例2某自来水公司计划新建一个容积为 的长方形蓄水池。
(1)蓄水池的底部s 与其深度 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蓄水池的深度设计为5,那么蓄水池的底面积应为多少平方米?
(3)由于绿化以及辅助用地的需要,经过实地测量,蓄水池的长与宽最多只能设计为100和60,那么蓄水池的`深度至少达到多少才能满足要求?(保留两位小数)
三、课堂练习
1、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 (g/3)是它的体积v( 3) 的反比例函数, 当v=103时,=1.43g/3. (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3时求氧气的密度.
2、某地上年度电价为0.8元&nt;/&nt;度,年用电量为1亿度.本年度计划将电价调至0.55元至0.75元之间.经测算,若电价调至x元,则本年度新增用电量(亿度)与(x-0.4)(元)成反比例,当x=0.65时,=-0.8.
(1)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每度电的成本价为0.3元,则电价调至多少元时,本年度电力部门的收益将比上年度增加20%? [收益=(实际电价-成本价)×(用电量)]
3、如图,矩形abcd中,ab=6,ad=8,点p在bc边上移动(不与点b、c重合),设pa=x,点d到pa的距离de=.求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30.3——1、2、3
纸的应用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学习了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方法,能够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列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什么方法?(用除法) 2.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关键是什么?(找应用题中的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谁是标准量,谁就做除数。) 3.口答,只列式不计算。(用投影出示)
(1)5是4的百分之几?4是5的百分之几?
(2)甲数是50,乙数是40,甲数比乙数多多少?甲数比乙数多的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甲数是48,乙数是64,甲数比乙数少多少?甲数比乙数少的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4.板书应用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分析:通过读题,在这道题中,谁是标准量?
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出来的?应怎样列式呢?
如果将这道题的问题变为“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应该怎样分析解答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研究的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板书课题:百分数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3。
例3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默读题。
(2)例3与复习题4比较,有什么异同?
(两道题条件相同,问题不同。)
问题不同在哪儿?
(复习题4求的是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例3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教师在例3中用红笔画出“多”字。
(3)在这道题中,谁是单位“1”?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
教师用双引号画出单位“1”。
(4)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造林多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分组讨论。
(意思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板书: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
(5)根据多的公顷数是计划的百分之几这句话,怎样列文字表达式?
板书:多的÷计划的
(6)怎样列式计算呢?
板书:
(14-12)÷12
=2÷12
≈0.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14-12是在求什么?
问:为什么除以12,而不除以14呢?
(7)还有其它的解法吗?(学生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板书:
14÷12-1
≈1.167-1
=0.167
=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14÷12得到的是什么?再减去1又得到什么?
2.把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问:你怎样理解“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这句话的?
问:谁做单位“1”?(实际公顷数)问:怎样用文字算式表达?
板书:少的÷实际的
问:怎样列式计算?
投影订正:
(14-12)÷14
=2÷14
≈0.143
=14.3%
答: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14.3%。
问:14-12得到什么?为什么再除以14呢?
问:还有不同的解法吗?
板书:1-12÷14
问:为什么例3与改变后的题得数不同?(单位“1”不同。)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解题思路完全一样。) 3.把例3的一个条件改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指名说解题思路。
(3)板书算式:
多的公顷数÷计划的
2÷12≈0.167=16.7%
答: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16.7%。
问:此题和例3相比较,哪儿相同,哪儿不同?(条件不同,问题相同,解题思路相同。)
4.把3题的问题稍作改变。
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2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1)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2)说解题思路。
板书:少的÷实际的
2÷(12+2)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
师述: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这类题的关键就是要找准单位“1”,然后根据问题列出文字算式来帮助大家列式计算。
(四)巩固反馈
1.分析下面每个问题的含义,然后列出文字表达式。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的产量增加了百分之几?
(2)实际用电比计划节约了百分之几?
(3)十月份的利润比九月份的利润超过了百分之几?
(4)1999年电视机的价格比1998年降低了百分之几?
(5)现在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比原来缩短了百分之几?
(6)第二季度的产值比第一季度提高了百分之几?
(7)十一月份比十月份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8)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
2.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计算。(投影出示)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
(2)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0.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
(4)某工厂计划制造拖拉机550台,比原计划超额了50台。超额了百分之几?
3.判断题。
男生比女生多20%,女生就比男生少20%。( )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时抓住这一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使学生很自然地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两个知识点连成一线,融会贯通。在新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题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一题多变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区别中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
纸的应用教案篇4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纸的应用教案篇5
当a、b表示两个量时,a÷b又叫做a与b的比,记作a∶b,读作“a比b”。其中a、b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它们的商叫做比值。比值是一个相对数。
两个量的比,分为同类量的比与不同类量的比。
一、同类量的比
同类量的比的比值,是一种抽象化的数值(无名数),它是将比的基数(后项)抽象为1而计算出来的。
例1圆周率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圆周率就是两个同类量的比值。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且得到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为,密率为。这一成就在世界上领先了1000年。
通过圆周率可以表明圆的内部结构与比例关系,从而深刻地提示了圆的本质特征。发现了圆周率,进而能推导出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例2按比分配
一座水库按2∶3放养鲢鱼和鲤鱼,一共可以放养鱼苗25000尾。其中鲢鱼和鲤鱼的鱼苗各应放养多少尾?
这是一个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2∶3这个比表明水库里所放养的鱼种结构与比例关系。
线段图:
解法1:2+3=5,
25000÷5=5000,
5000×2=10000,
5000×3=15000。
答:应放养鲢鱼10000尾,鲤鱼15000尾。
解法1:设水库放养的鲢鱼2x尾,鲤鱼3x尾。
2x+3x=25000,
5x=25000,
x=5000。
2x=10000,3x=15000。
答:(略)
解法2:2∶3=∶,且+=1,
25000×=10000,
25000×=15000。
答:(略)
例3比例尺
比例尺为1∶6000000的地图上,北京与天津的距离大约是4.5厘米,北京与天津的.实际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解:4.5×6000000=27000000(厘米)
=270(千米)
答:北京与天津的距离大约有270千米。
例4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恩格尔系数=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xx年的36.7%和45.5%。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是用百分数表示特定的比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
二、不同类量的比
不同类量的比的比值,也是一种相对数,但它是个名数。它是将相对数中的分子与分母的计量单位同时并列,以表明事物的强度、密度、普遍程度等。例如,人口密度用“人/平方公里”表示;每人平均粮食产量用“公斤/人”表示;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用“元/人”表示;速度用“千米/时”表示;单价用“元/千克”表示等。
相对数不论是名数还是不名数,都有一个重要功能,即可以利用那些总量指标不能直接对比的现象,找到可比的基础,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
例5速度
马拉松选手2时约跑40千米,骑车者3时行45千米。两者谁的速度快?
比较速度有两种图式,一是比单位时间所走的路程,二是比单位路程所花的时间,于是有下面两种解法。
解法1:
40︰2=20︰1=20(千米/时),
45︰3=15︰1=15(千米/时)。
答:马拉松选手的速度比骑车者快。
解法2:
2︰40=1︰20=(时/千米),
3︰45=1︰15=(千米/时)。
答:(略)
一般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即
=速度。
路程一定时,时间花得越少,速度就越快;时间花得越多,速度就越慢。
例6gdp能耗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标准煤消耗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叫做gdp能耗(吨/万元)。
我国到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末每万元gdp能耗为2吨标准煤左右。那么每亿元gdp能耗大约为多少吨标准煤?
解:设每亿吨gdp能耗为x吨标准煤。
=2
x=20000(吨)=2(万吨)。
答:每亿元gdp能耗大约为2万吨标准煤。
例7空气的清新度
空气中含有带负电荷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子,叫负离子。负离子也被称为“空气中的维生素”。空气中负离子的个数与空气的体积(cm3)的比值,叫做负离子浓度(个/cm3)。即=负离子浓度。
负离子浓度是比较空气清新程度的根据:
负离子浓度
等级
描述
>20xx
一级
非常清新
1500-20xx
二级
清新
1000-1500
三级
较清新
500-1000
四级
一般
≤500
五级
不清新
负离子发现与应用是人类在十九世纪的事,第一个国际学术会上证明负离子对人体有功效的是德国物理学家菲利浦莱昂纳博士,他认为地球自然环境对人类健康有益的负离子最多的地方是瀑布周围。
例8密度
叙拉古的亥厄洛王命令金匠制造一顶纯金的皇冠。,皇冠制好后,他怀疑里面掺有银子,便请阿基米德鉴定一下。
金、银这种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克/cm3或千克/m3)。
=密度。
密度是比较物质轻重的标准。金的密度是19.32克/cm3,银的密度是10.53克/cm3,金比银重得多。
为了鉴定皇冠里是否掺了银子,阿基米德要想办法检验皇冠的密度是否等于金的密度。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但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皇冠体积呢?阿基米德一直解决不了这个难题。
有一天,阿基米德跨进浴盆洗澡时,看见水溢出盆外,于是从中受到启发:可以通过排出去的水的体积确定皇冠的体积。他测定的结果表明皇冠的密度比金的密度小,因此断定皇冠被掺进了银子。
纸的应用教案篇6
活动目的:
让幼儿学会仿编和解答5的加、减应用题。
使幼儿能根据实物自编5的加、减应用题。
活动准备:
挂图两幅、幼儿每人一套1---5的数字卡片和加号、减号、等号卡片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一,学习编5的加减应用题并列式计算。
(1) 请幼儿观察讨论图片上鱼的排列,分析图所表示的意思,启发幼儿思考编出应用题。请个别幼儿表述自编的应用题,并引导全班幼儿讨论该幼儿编的题是否符合编题的三个条件,然后让全班幼儿用数字卡片摆算式,并口答应用题。
(2) 师将图上游来的一条鱼变成游走的姿态,启发幼儿观察讨论图意的变化和鱼的数量变化。要求幼儿再编一道减法应用题并列式计算,然后口答应用题。
2、引导幼儿运用掌握的编题方法观察图二,根据图意编题列四道加减算式。
3、幼儿在纸上练习写算式。
4、小结幼儿上课情况。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纸的应用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