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i教案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详尽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案中应当包含与学生互动的活动,促进他们的积极思考,58汇报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挑山i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挑山i教案5篇

挑山i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理解课文

1..带着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问题默读全文,画出挑山工登攀的语句。

2.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折尺形的登山图。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13《挑山工》教学设计

3.把文中描写挑山工登攀的语句连起来读一读,并对照课文插图,头脑里要浮现出挑山工朝着一个目标艰难地不断地奋力登攀的形象,联系自己的登山体验及见过的登山的画面,更形象更真切地感知挑山工的艰辛、执着。

4.与同桌讨论:挑山工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要从不同角度(如:目标明确、吃苦耐劳、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乐观开朗的性格)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发表有创意的见解。

5.在课文插图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描述性格的话,体现挑山工的艰辛;可写赞美性的话,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3.使学生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执著追求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课文内蕴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说一说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挑山工有哪些深入的了解?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小组自由选择一句含义深刻的语句,共同讨论其含着的意思。小组长要综合组员的意见,不要忽略组内有创见的和不同的意见。

2.组织小组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同学可以争论、补充、修正、综合,使各种看法更完整、更准确。

(1) “我”为什么会愉快地(“心悦”)接受挑山工的说法?从课文中找出挑山工说的话,从游人和挑山工登山的不同特点中,体会“快”与“慢”的关系;“我”真心实意地佩服(“诚服”)挑山工的什么精神?联系前面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体会他们朝着认定的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坚韧不拔、奋力攀登的精神。

(2)联系前面挑山工的话所包蕴的哲理及画面的内容,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我”最需要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3.质疑。

三、积累拓展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鼓励学生说有创意的话,有哲理的话,也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让学生先写后说,多元化表白情怀)。

板书设计:

13.挑山工

路程多一倍时间却不多

脚踏实地

奋力登??

小学四年级语文《挑山工》反思

?挑山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通过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多次反复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营造自主、互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就先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检查自学、讨论情况,从而引导课文的中心部分,然后从重点语句入手辐射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读一部分,教师均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读懂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读心理过程化,学生提出不懂的一些问题,大多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解决。教师只在适当之处给予点拔、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挑山i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能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能力目标

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思想内容。

思品目标

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教学重点:

体会挑山工朝着目标坚持不懈地攀登的精神,懂得做任何事,要达到目标就要踏踏实实、永不停步地去努力。

教学难点:

体会挑山工朴素的话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21课,(板书:挑山工)大家齐读课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挑山工”是做什么的人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通过预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挑山工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而引导学生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试着写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2课时

一、课题质疑,导入课文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1课《挑山工》。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二、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一)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最后一个自然段)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呢?再认真地读读书中的文字,你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二)引导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画批符号把自己体会深的句子画下来。自学批注后,可主动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三)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1.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1)我们先来看看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谁来读一读。

(2)帮助学生理解“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进行演示,使学生理解什么叫折尺形路线。

思考讨论:折尺形线路给挑山工带来哪些方便与困难。

(方便:东西不碰台阶,节省力气。困难:路程比游人长一倍。)

师:在长期的登山生活中,挑山工们找到了这样一种行走的路线-----折尺行路线,这样既避免了直上撞到货物,又保护了自己的膝盖,还节省了力气。这样的一种路线的选择,其实正是我们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生活智慧的闪光!一起来看看他们登山的情景。(播放课件)

(3)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体会着读一读。

2.引导学生体会“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读读相关的段落,举例说说怎么就不比游人慢。

(2)从作者与挑山工的攀谈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3)读出自己的体会。

3.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1)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不是)

那是为什么呢?挑山工又是怎样把这个谜揭开的呢?找出挑山工的话,认真地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有什么不同?

抓住“一个劲儿”体会:挑担登山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炎热,疲劳,饥饿,所挑重物因为不牢的滑脱等等情况,会随时侵扰并影响他们的速度。想象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他们又是怎样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呢?

他说的话里包蕴着怎样的哲理?

(2)有感情地读读挑山工说的话。

(四)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

小结:原来这个“它”表面看是指这幅画,其实更指的是挑山工身上那种不怕吃苦,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冯骥才爷爷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需要吗?把这幅画也挂在我们的心里吧!

三、结合画面,动笔升华

请你为课文中的这幅图画题诗或题词。

四、课后作业

写出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并练习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挑山i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1)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2)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3)读生字组词。

(4)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5)组词:溜()货()奏()衡()诵()留()贸()泰()横()颂()杖()肌()耽()误()哲()仗()机()枕()娱()折()

4.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2)“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1)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挑山i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14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语言简单概括。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语言简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鼓励学生课前体验,挑点东西登十几级台阶,体验一下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板书课题、学生简介对挑山工的了解。

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在引发兴趣的情境中,初步体验:这些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山上挑货物,的确令人敬佩。

二、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看看自己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以开放的理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至少10人)。对认真读书,善于动脑,能提出有创意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表扬。

三、预习交流

1、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2、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谈谈自己初步的看法。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

6、抄写描写挑山工外貌、衣着、神态和动作的句子。

四、学习生字

1、同桌交流识记字形并组词。

2、汇报交流。

3、组内交流指导写字,互评。

4、针对难点板书指导书写。

五、初知内容

1、小组内轻声朗读课文。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挑山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通过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多次反复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营造自主、互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就先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检查自学、讨论情况,从而引导课文的中心部分,然后从重点语句入手辐射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读一部分,教师均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读懂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读心理过程化,学生提出不懂的一些问题,大多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解决。教师只在适当之处给予点拔、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挑山i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溜、货、奏、衡、诵、杖、过、肉、束、耽、误、哲”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光溜溜、货物、节奏、平衡、诵读、超过、肌肉、拘束、耽误、哲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

2、怎样让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我们游览名山,常常看到一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步向上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板书课题)

2、播放《挑山工》情景剧,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二、预习课文

1、读读课文,了解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想想“我”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想想。

3、学习生字新词

三、交流预习

1、想想“挑山工和游人各是怎样登山的”。请学生把课文中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或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同学间简单交流各自的理解。

3、交流学习词语的收获。

⑴ 说出“货、奏、超”三个字的部首。

⑵ 注意“衡、拘、耽”三个字的读音。

⑶ 读生字组词。

⑷ 说说书写中要注意的问题。

⑸ 组词:

溜( ) 货( ) 奏( ) 衡( ) 诵( )

留( ) 贸( ) 泰( ) 横( ) 颂( )

杖( ) 肌( ) 耽( ) 误( ) 哲( )

仗( ) 机( ) 枕( ) 娱( ) 折( )

5、读课文。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大家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⑴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板书“登山”二字)

⑵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排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⑶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一是东西木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⑷ 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3、学生轻声阅读本段,边读边想排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大家思考:

⑴ 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⑵ “腾云驾雾”指什么?

2、交流:

⑴ 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⑵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⑶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⑴ 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分别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⑵ “攀谈”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小组谈一谈。

3、全班交流:

⑴ “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⑵ 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迷。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本段。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迷)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本段。

2、讨论:

⑴ 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⑵ 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⑶ 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⑴ 略

⑵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⑶ 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⑴ “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⑵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3、交流:

⑴ “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⑵ 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这个道理不仅适合于登山,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谁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注意长句、破句的读法)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

2、讨论:

⑴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话是什么?

⑵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讲指什么?实际指什么?

3、交流:

⑴ 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我”画的一幅画的画面。(看图)。

⑵ 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⑶ 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学生回答问题时,板书“作者需要精神”)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难点一是对挑山工的话的理解,二是引导学生揣摩句子含有的意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想,理解句子的意思;

2、采用分小组讨论,互相启发,然后在全班交流;

3、范读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利用视频资料──情景剧的播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师生互动的活动设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重难点。

挑山i教案5篇相关文章:

贝壳教案5篇

美工活动教案5篇

体育课堂常规教案5篇

收土豆教案5篇

音乐鉴赏教案5篇

小班《风》教案5篇

大班《预防疾病》教案5篇

健康饮食教案5篇

手工粽子教案5篇

幼儿园音乐教案5篇

挑山i教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0959